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不像的臨寫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5: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513]次

不像的臨寫

                                                   史廣達

    在欣賞一幅臨習的作品,或是評價一幅作品時,人們常常會說到哪些地方像誰,而哪些地方又不像誰,這不像的地方似乎就是不足之處。但是,如果你能帶著一種寬容的心態去看,帶著一種理解的欣賞的眼光去看,這時你或許會發現那不像處也會是一個全新的境界,一個活脫脫的生命,或是拘泥的,或是稚氣的,或是個性張揚的,或是大刀闊斧,或是不拘一格。這不也是很有意思的嗎?

    像是相對的,不像是絕對的。在臨習的過程中任何人都無法也不可能達到十分的像。因為,一幅藝術作品,凝聚著作者的才智和心血,甚至是一個人思想和人生態度的寫照,而且社會的烙印,時代的審美情趣也都會在作品中留下痕跡。學得王羲之,除了要使墨池盡染,你還要有如王羲之那樣對藝術的高度的領悟。學得顏真卿,不僅要學錐畫沙、屋漏痕、拆釵股,還要學他一身的浩然正氣,正如你不生在魏晉,就無法真正領悟魏晉風骨一樣,這種個性的時代的差異決定了你不可能完全等同於他。

    不像的因素也有很多,有不成熟的、不到位的,有超越的、創新的。從創作角度講,有的是不自覺的,自我性情的自然流露,有的是自覺的,有意識的個性張揚。米芾早年學習“二王”幾欲亂真,但到後來集古出新,自成一家,這是不自覺的性情流露。同是臨寫《蘭亭序》,褚遂良、趙孟俯也是迥然不同。鄭板橋熔篆、隸、行楷於一爐,獨創新體,這是有意識的個性張揚。沈曾植也有很多臨寫的作品,臨有褚遂良、《鄭文公》、《張遷碑》等,但一看便知是出自沈曾植之手,筆意全是沈家的。

    還有一個不像因素就是原帖和我們現在畢竟有著太遠的距離,尤其是碑,它是經過寫後再刻,這其間自然會產生許多的差異,所以在學碑的過程中就有了“透過刀法看筆法,透過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