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有關書法創作的幾個問題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5: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358]次

 有關書法創作的幾個問題

                                                         王  澄

    一、傳統認識與審美取向

    我們不必為傳統之定義多費口舌,因為中外辭書對其界說大體是一致的。然而在“傳統”之前冠以“書法”二字,似乎就有了異議,存在著不同的認識。概言之,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單指書法資料(即文字直觀史料);另一種則把書法資料之外的、與書法相關的史料(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多個領域)也包容進來。

    單就前者而論,又有幾種不同看法:其一,以“二王”風格為主線的承傳有序的“正統”帖學,才稱得上書法傳統;其二,帖學之外,應再加上金石碑刻為主要內容的碑學;其三,除了碑、帖之外,“經書”也應列在其中;其四,曆史上所有與書法有關、可供借鑒的資料(如簡牘帛書、西域殘紙、磚瓦陶文等等,直至當朝代表yabo22官网 的書法作品),都應包括在內。

    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對書法創作是有重要意義的,關鍵是對傳統認識的不斷豐富和完善。這又相對取決於時代審美意識。因為審美的角度不同,對傳統的解讀也就不同。

    美是永恒的,審美的標準則隨時代發展而變化。長袍馬褂不可否認是美的,然而若當代人穿上,便會因不合時宜而被人嗤之以鼻。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無疑是美的,但刻意臨摹出來的作品,常因過於程式化而難以入選高規格展覽,即便作者的功力很好,也難逃此厄運,以致問津者愈來愈少。趙孟 FU 的行書應該說是至善至美、無可挑剔的,但今人卻認為過於甜熟,而置若罔聞。當代人的審美標準是複雜的、多元的。有人講,現在是展廳時代,人們追求的是視覺衝擊力,作品要大,藝術效果要強烈,但我們卻常能在大展中看

[1] [2] [3] [4] [5] [6] [7]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