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可讀性的悖逆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5: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342]次

 可讀性的悖逆
                                                林信成

    漢字的“可讀性”,是漢字符號準確性的標誌之一,在文字交流中它一直占著令人矚目的位置。漢字完整性的前提,主要存在於實際交流與曆史意義中。無論從哪方麵說,在這種前提下,對漢字進行解體,都是對這一符號實體意義的褻瀆。因為漢字本身的存在意義與價值,正在於利用推論性符號溝通字義信息,漢字符號的規定性與共通性是這一符號係統的主要保障。

    書法藝術,在“語言”表達上主要是指線條訴諸的種種意味,它對於漢字的使用,在離開實用交流的前提下,主要是加強線條與結構在空間的視覺表現效果。而這種手段對目的來說,應該是一種虔誠的恪守,它的準則主要應該依據藝術的準則,而不是書法中書寫的實用準則。書法上升為藝術,當然就可以遠離或者脫離漢字在推論性符號意義上的準則,因為符號係統在語言分類上已經將二者的責任與傾向劃分得一清二楚。書法與書法藝術的區分也正在於此。

    對漢字符號的輕漫首先來自戰後的日本。日本文化在種種外界條件的一再幹擾下,誕生了日本現代書法的胚胎。它們在書道中,出現了除專寫傳統漢字之外的多種派係。前衛派是眾多派別中的一個突出分支,它的表現,從少字數一直發展到墨象。先是打破傳統書法章法格局,一味加大少數漢字的藝術意味;然後,發展到遠涉漢字甚至脫離漢字,一味表現“墨象”。

    日本書道在依附於中國傳統書法的發展過程中,幾乎是同步的,它一直持有對傳統的卑躬與尊崇。戰後精神重振、文化再興的願望與口號變成了後來的現實。來自於觀念的衝擊,使第一批“不恭者”產生了逆反作品。之後,發生了更加劇烈的變故。書法在前衛派的作品中,已經變得麵目全非。當然,與之同時存在的是恪守於傳統書法當事者的攻擊與謾罵。這種牢騷之風不僅在日本盛極一時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