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敬惜字紙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5: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673]次

敬惜字紙
                                                朱以撒


    在一個鄉下人家中看到了“敬惜字紙”這4個字,用謹慎的楷書寫在一張泛黃的毛邊紙上,貼在大廳的一個位置上,每個進來的人都可以讀到。這一家人,經我了解並非書香門第,兩個孩子也未見出息,主人卻有這麼一個思想。

    也許是家中祖祖輩輩讀書的人太少了,而田中忙碌的事情又太多了,這樣的人對字紙有了一些敬畏感,比常人更對片紙隻字珍重。我沒有具體地叩詢這種想法的來源,一個人持有這樣一種願望,自有他的理由所在,有時,就儲存著個人內心的隱痛。

    紙,這樣一種物質材料,目前是越來越豐富了。我們所見到的包裝,大量地使用各種優良的彩色紙品,品類不可計數。在中秋節,許多尋常的月餅就被彩紙打扮得華貴堂皇。對一塊成本低廉的月餅都如此恣肆地包裝,肯定有他的目的。推而廣之,紙張正被奢侈地利用著,也許已經有人為此深深地惋惜著,但誰都不去輕易地觸及,任其被揮霍著。一張紙的出世,我看到了過程的煩瑣和漫長,加上紙工的辛勞,許多心血凝結其上。麵對一張紙,真要用好,不是那麼輕易;而毀了它,似乎隻在瞬間。有時電影裏就提供了這樣的浪費鏡頭——一個犯錯誤的人呆坐在室內,煙霧騰騰,他想寫什麼,或許就是檢討書,落筆寫了兩個字,不行,嘩啦一聲,揉搓成團棄之於地。如此再三再四,地上紙團一堆。這樣的鏡頭,為了烘襯人的心緒,卻縱容人們無視和糟蹋紙張。字紙何辜,為什麼其他空白處,不能繼續寫?有一次我在筆會上見到一個小官僚,在下屬的吹揍下,從攤開的玉版宣抽出三兩張,準備揮毫——上邊一張是要書寫的,下邊兩張用來鋪墊。一筆下去,用墨太濕,暈化開來已不成形體,也是嘩啦一聲,三張宣紙揉成一團。當他認為寫好的時候,墊底的宣紙已費去八九張。而那張並不可觀,在我眼裏,依然是塗鴉之類。一個整天在官場上鑽營的人,對紙的生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