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書 法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5: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896]次

書    法
                                              梁實秋


    《顏氏家訓·第十九》:“真草書跡,微須留意。江南諺雲:‘尺牘書疏,千裏麵目也。承晉宋餘裕,相與事之,故無頓狼狽者。吾幼承門業,加性愛重,所見法書亦多,而玩習功夫頗至,遂不能佳者,良由無分故也。然而此藝不須過精。夫巧者勞而智者憂。常為人所役使。更覺為累。韋仲將遺戒,深有以也……’”。

    這一段話很有意思。顏之推教子弟留意書法,但無須過精,這就和他教子弟做官但不可做大官的意思一樣,要合乎中庸之道,真不愧為“儒雅為業”的口吻。他說此藝不可過精,理由是怕為人役,他舉了韋仲將的往事為戒。韋誕,字仲將,三國魏京人,工文善書,明帝時官侍中,淩雲殿成,匠人一時胡塗,榜未題字就掛上去了,乃命誕上去補寫。用轆轆引他上去,寫完之後須發皆白。大概此人患有“高空恐怖症”,否則不至嚇成那個樣子。可謂藝高而膽不大。然人為書名所累,其事亦大可哀。

    這樣尷尬的事,現在不會再有。世人重名,不大懂得書的工拙。而有一些自以為能書者,不知藏拙,遇有機會題專書匾寫市招,輒欣然應命。常在市肆間見掰窠大字,映入眼底,儼然名人墨跡,實則拋筋露骨,拘孿歪斜,如死蛇僵蚓,或是虛泡囊腫,近似墨豬,名副其實的獻醜。

    或謂毛筆式微,善書者將要絕跡。我不這樣悲觀。書法本來不是盡人能精的。自古以來,琴棋書畫雅人深致,但是卓然成家者能有幾人?而且善棋者未必都能琴,善畫者未必皆精於書,藝有專長,難於兼擅。當今四五十歲一代,書法佳妙者亦尚頗有幾位,或“馳驅筆陣”、“其腕以鐵”,或大筆如椽,龍舞蛇飛。我都非常喜愛,雅不欲厚古薄今。精於書法者,半由功夫,半由天分,不能強致。讀書種子不絕,書法即不會中斷。此事不能期望於大眾,隻能由少數天才維持於不墜。我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