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審美緣何庸俗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5: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922]次

 審美緣何庸俗
                                               朱以撒


    作品多了,麵對的就是審美。如何看待一件作品,實際上也在衡量觀者本心——從哪個角度入手、從哪一個層麵上闡釋,是形而上觀還是形而下觀?清人宋湘就談到一個形象:“今人不講源頭水,隻問支流派是誰。”這種短淺的審視,正在越來越使我們的審美菲薄、庸俗,那些非審美因素,為何會像苔蘚那樣,越來越頑固地附著在我們審美的觸覺上。

    有人對我說,中國書法協會主席的書法水平一定是最上乘的,緣由很簡單,如果不是最好,為何大家舉手推選他為主席,而不會讓你為當?副主席之所以“副”,就是不及——配角是也。以此類推,一省一市一縣莫不如此。後來,又有一些不甘落後的協會冠之以東方、亞洲、國際、世界之名,這些協會的主席,書法水平更是登峰造極。此類說法、標準聽起來荒誕不經,但從行政的角度論說,它的合理性是存在的。在一個審美常識淡薄的環境裏,人們對於具體的審美技巧、書體字體、法則規範一無所知,像在鴻濛時期無從啟蒙,運用上述方式來判斷一件作品優劣或者決定購買與否,實在是一條便捷之路——職務上的辯析並不困難,副主任又優於常務理事,而理事優於會員,那些不願加入任何協會的書法家,隻能等而下之。除非有某種機遇,類似起陳子莊、黃秋園於地下,在審美良知的感召下,重新認識。

    審美的庸俗主要在於審美目標的錯位,不是針對作品,而是針對人和人的附著物:名聲、職位、背景。因此,有一些書家退至幕後或壽終正寢,就從書壇上消失了。因為作品本身不能予以有力的支撐,而那些非藝術因素又已經不複存在,作品價值崩潰。一件作品是比一個人的生命更為長久的精神之物,秦簡漢簡寫經魏碑都在說明這個問題。包裝總被風吹雨打去,時光越久,這類問題就越徹底。明人袁中道就批評這麼一種現象:“昔鍾士季年少時,常作一紙書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