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主體精神手稿
周俊傑
距今1800多年的東漢初,有一位名叫趙壹的辭賦家,他的文學作品已失傳,之所以為後人所知,是因為他給我們留下了中國書法史上可稱之為論文的第一篇書法專論文章——《非草書》。此文不僅年代久遠,且內容奇絕,它是以攻擊正在興盛發展著的草書而聲名遐邇的。抨擊書法藝術,企圖使藝術發展的車輪倒轉,我們何以還如此重視它?大概此文除涉及到草書成因及創作中主客體的關係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他為我們描繪出了當時許多不顧功名、完全被書法藝術創造的神奇力量征服了的書家的沉迷狀態:
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座,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角思” 出血,猶不休輟。
書法創作,就有如此大的神奇力量,它將創作者的精神狀態提高到一個近於癡呆、瘋狂的地步:從早到晚,忘記了吃飯,滿身滿嘴常黑,與人談話中也以指頭畫地,甚至皮肉劃爛,累得吐血,仍然不停筆。這段文字恐怕在整個藝術創造史上也是頗為絕妙的一筆。它使我們深思,為什麼在封建社會中“鄉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講度,四科不以此求備,征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的背景下,把書法創造當作終生事業追求的人是如此之多,麵是如此之廣?他們何以連所謂的“正道”功名不顧而去投身於“伎藝之細者”的書法藝術中去?
我們越過18個世紀的曆程,將視點移到當代,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出現的書法熱潮,無論從規模、廣度、深度等各方麵看,決非曆史上任何10年所能望其項背。在連毛筆字都幾乎沉寂了數十年後的今天,人們似乎突然發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