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創作利與弊
朱以撒
每一個展覽都表明這樣一個創作狀態——行草書已經成為當今創作的主要書體。
行草的運動狀態是最適宜於當代人的匆忙心態的。通常我們認為行草書最適宜表現人的審美趣味,人的本質力量和深層意識,都會在淋漓放縱的表現中體現出來。這應該是沒有疑義的。但是正由於行草書有這樣的功能,人們在創作中也將內在深層的虧欠,在作品中展露無遺,即所謂如實地反映。
當代書壇用行草者多在於抒情。抒情是一個很老的主題,《九章》裏曾有“發憤以柔情”,這是中國抒情說的奠基。抒情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內心情感的釋放。抒情是個性化的內在情感過程。相比於抒情稍弱的書體,行草書抒情的內容寬泛、具有象征性的功能,能通過類似音樂的聲音組織和富有畫麵的連續構圖來體現難以言傳的情感經驗。沒有個人的獨特感受和獨特的創造表現方式,便不會有成功的柔情,因此,當代書壇表現最為欠缺的也是行草創作。
現在我們看行草創作,多是咄咄逼人氣力十足,似乎不如此就算不上是行草,也似乎行草的運動狀態就是以氣力為之。滿紙雲煙、交結纏繞、塗抹揮甩、枯枝敗絮,似乎氣力加上速度就可以成就一幅行草書。展覽幅式的日漸趨大,從一方麵又助長了狂放疾馳的習氣,字形更加扭曲、醜陋,敗筆現象到處可見。行草書反映了書壇的現狀——連用筆的細致都缺乏了耐心。
行草書創作反映了比創作其他書體更為艱難的高度,即在更加密集的運動狀態中表現美感、表現捉控能力、表現內涵分寸,需要有更加高明、準確的提練本領、表現手段。一個毫無書寫技巧的人,憑興而起,也可以塗鴉一幅,但是如果用上述的幾點要求來衡量,都無法達到。現在有一些作品離塗鴉未遠,表現著一種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