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過程中的漸變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5: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876]次

過程中的漸變
                                                 朱以撒


    明人陶望齡稱:“古人授今,今不蹈古,要以屢遷而日新,常用而不可敝”,又感慨“弘正、嘉隆之間作者林立,古學爛焉修明,而謂一家之言,一代之製,蓋有其人焉,而亦鮮矣。”書法家最終的追求,不是與某一古人相近,也不是在廣義上博得跡優的褒獎,而是要以個人獨到的風格麵世,成為一家之跡。從古代書法家中,那些留下比較清晰的創作軌跡的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發展的方向是由多向而歸於一統的。開始是散發式地吸收,在增益中減損,去其抵觸、不諧,使其更符合主導情調,而後歸於一宗。如何紹基,幾乎什麼都臨寫,顯示出廣博的效仿麵和過人的勤奮,末了,我們看到了何紹基與他人不同的麵貌——這種百川到海的規律貫穿了每一個個性書法家的一生。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錘拓,到了形成自己的麵目,大抵人生過半。當然,也有一些早慧者,青年時期就建構起自己的書法風格。一個人在早期就有朦朧的審美體驗,它決定著審美的走向,書體取舍、陽剛陰柔的取舍,用抽象的點線表現出來,並且日漸鞏固。這一類書法家較早地為自己的審美活動確立外部形象,甚至決定了時人、後人注意的指向。譬如元人趙孟頫,就是以十分沉穩的書法麵貌出現的,從早期到晚期,談不上欣賞的審美驚奇,變化十分地有限,而常態永遠占據主要位置。當代書法家如啟功的字跡,也是如此,二三十年間何嚐有過造型、用筆的審美驚奇。這樣的書法家即便舉辦一個回顧展,欣賞者所見到的都會是重複的語言現象,都是風格之後形成的一層硬殼——書法家在坐享風格形成的快樂同時,藝術表現力成為重複。

    書法風格形成後,的確建立了一個書法家與眾不同的品牌,置身在書法的海洋裏不至於被淹沒。欣賞者正是通過書法風格的差異認識了書法家,認識了他的審美主張。如果一成不變,必然造成審美疲倦

[1] [2] [3] [4] [5] [6] [7]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