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章法的行氣布白與呼應離合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5: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379]次

章法的行氣布白與呼應離合

    章法是書法形式美中的宏觀現象,也給人直觀的整體美感。所以,“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條。”(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書法的積字以成篇必須經過章法的藝術處理才能產生行氣布白與呼應離合的效果。行氣即字與字之間的呼應連貫,布白即字與行、行與行之間的離合聚讓。“若平直相似,狀若算字,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

    章法形式美的樣式是多種的,既有“縱橫無列無行”、也有“縱有行、橫無列”、“縱有行、橫有列”。但無論那一種樣式都是以行氣布白、呼應離合、氣脈相通作為組合原則與內存規律的。我們隻要窺探一下章法的發展,就可見其是遵循著這一原則與規律的。最初的甲骨文與金文銘文大都是錯綜自然,大小參差,但依然是牡牝相銜,管領相應的。其後長篇金文銘文的出現,章法趨向規範,出現了行列之分,但字裏行間卻脈絡相注,挪讓生姿。如著名的《毛公鼎》就是“縱有行,橫有列”的章法,但橫有列又不是絕對的,而是錯落交差的。以後的小篆、楷書也大都是縱橫有行列之分的章法。這比最初的甲骨文、金文那種信手而就的章法是進步,說明書法家們已在創作實踐中意識到章法形式美的規範與協調、和諧與差異的統一。但篆、隸、楷的此種章法形式,相對的說還是處於靜態的,較為穩定狀態。而章草,行草的章法,則疏宕瀟灑、參差敧側,純任自然,最大地發揮了章法形式美的功能。可見行草的章法,是動態的、變化多端的。如王羲之寫的《中秋帖》,行氣布白風神灑落,“中秋”二字左右敧側,映帶而連。以後也是以粗細強健的線條、敧側錯綜的結構來呼應離合,排讓承應。正如戈守智在《漢溪書法通釋》中所說:“行行相向,字字相承,俱有意態,正如賓朋雜坐,交相應接也。又管領者如始之倡,應接者如後之隨也。”

    章法的字與字、字與行、行與行之間常有筆畫線條,邊旁部首的繁簡多寡之分,這也就需要行氣布白來使之挪讓調節。在通篇章法中,筆畫較繁的地方就顯得較實,即黑(線條)多白(空隙)少,筆畫較簡的地方就顯得較空,即白多黑少。而章法藝術要求卻是在實的地方不能太局促沉悶,就象園林藝林中要有“透”、“漏”之感,在空的地方不能鬆散疏渙,就象園林藝術中要有“借”、“移”之趣。這裏也帶有相應的空間美感。“若行間有高下疏密,須得參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