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健之美
陳振濂
與雄渾相比,剛健的關鍵在一“健”字。如果說剛與柔是大範疇之間的對比的誠,那麼“健”的規定,則是在“剛”這個大範圍內更具體的風格規定。
柔軟的毛筆看起來是表現陽剛之美的非常不利的條件:剛的線條理應用剛的工具表現之,甲骨文在此中是一個順手拈來的例證。但是很奇怪,在甲骨文之後,先民們卻作出了完全違背常理的選擇,他們不約而同地鍾情於柔軟的毛筆,而書法的線條卻並沒有隨之也柔軟起來。
這是一個充滿辯證法的理智選擇。為了表現線條的力量,“應當”去選擇柔軟的毛筆。因為柔軟,於是就要有技巧,有縱擒自如的控製之力,縱擒技巧的回旋餘地越大,則表現出手剛健之美其構成語彙也越豐富,其控製的力也越內在含蓄,越具有層次感,藝術之力不同於物理之力,它是一種審美效應,在特定角度而言,隻要有適合的對照物,則很微妙的力度也許在書法上會屬於很強的力度。而對比關係如掌握不好,臂力千鈞、戳破紙麵的蠻力也許給人的感覺是軟弱萎靡的,即便創作者自己使出了全身之力也罷。
剛的美感是不難捕捉的,但剛要能“健”,則生硬的刻鑿難以為繼,而柔軟的毛筆在得心應手的技巧控製卻應付裕如。毛筆的功能不但在於通過對比體現出力量感。它還通過筆觸在紙麵上粗細寬窄的節律形態,表現一種強有力的彈性。彈性越強,線條的弧度其質感越見健之美,單純的線條是很難達到這一境界的。顏真卿的《劉中使帖》,信手數行、行草連貫,而其線條之豐腴健勁,幾如鋼筋鐵弓,有一行千裏之勢,古人稱最理想的線條是“屈如鐵”,“折釵股”,鐵之被拗、釵之被折,是一種強力壓迫,以屈代伸的張力的感覺,一旦壓力稍有鬆懈,則反彈力之大之勁,比正常的順力更見雄強。《劉中使帖》每構字的彎折與鉤耀,以及線條的多求弧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