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和之美
陳振濂
未必有強烈的提按頓挫動作;未必有鮮明的鋒芒畢露的圭角;未必有令人狂顛癡醉的風格特征;也沒有劍拔弩張的緊迫感和壓抑感……,一切都是那麼平和、坦然、超脫,似乎在初學者和大書家們異口同聲地大聲疾呼技巧的重要性時,有這麼一些“落伍者”對此麻木不仁,冷漠淡然;眾人無不努力顯露自己爐火純青的或是一知半解的技巧以息標高明時,他們卻對這種努力報以淡然一笑。
他們不屑於這種顯露,卻致力於在一個最通常的書法環境中修然自得的境界。平淡的技巧與平淡的觀念——書法的最高境界是平淡。在古代書法家的詮釋下,“和”是一種統一、和諧的標誌,於是就有了這樣一種特殊的風格類型,醇和之美。當然,說它是一種風格,不如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審美觀念的特殊指向。
平淡當然也可能是淺薄者的強詞奪理。因此,就有了醇和的價值。醇和之美並不一般地反對衝突與對比,正相反,它是在衝突前提之下的和諧,它有自身的厚度和深度,它是陳釀老酒所具有的一種持久悠然的醇香。楊維楨式的粗率當然與此異類,而王文治的佻達又太一覽無餘,是淺而不是淡。
平淡並非平庸,它應該是在超越平庸之後的再一次超越——絢爛之極,複歸平淡。落實到書法上,則技巧作的藏而不露、結構間架的平穩不欹,章法則是以整飭勝而不以錯落對比勝——但整飭中卻又處處見出微妙內含的變化來。祝枝山的小楷,純屬醇和之美的一個理想範型:其意境是深遠的;其形式是恬淡的;其技巧是貌不驚人但又無愧於千錘百煉的。
祝枝山小楷的醇和之氣還突出地表現在於,為了使恬淡的格調在形式上有一覽之效,他有意使線條的交接銜接咬處略加脫開,使每個字的線條之間形散神取勝,比起那些銜接實在的技巧處理來,它顯然更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