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王 友 誼 篆 書 論 劉正成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4: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680]次


                                   ——代  序     劉正成
   兩千多年來,以篆書名家者,三五人而已。唐朝李陽冰有一句名言流傳一千多年:“斯翁之後,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李肇《國史補》)自“秦丞相李斯變蒼頡籀文為玉箸篆,……故撥夫能成一家法式,曆兩漢、三國至隋氏,更八姓,無有出其右者”。(李陽冰《玉箸篆意》①)這些話雖然都是李陽冰自己說的,但從傳為李斯所書的《秦泰山刻石》的石刻字體看,大約一千年間,實際上與李陽冰傳世的一係列篆書碑刻作品大同小異。李陽冰顯然沒有看過李斯的 篆書墨跡,甚至也沒有記載他看過曹喜、蔡邕的篆書墨跡,曹喜、蔡邕的篆書的石刻筆跡也未傳。所以,“斯翁之後,直至小生”之論我們實在無法反駁。至於李陽冰之後的一千餘年間,篆書家們仍迷信李陽冰,以其言論和書跡為其圭臬,少有越雷池者。有之,則是清代鄧石如、吳昌碩二人。鄧石如以羊毫作篆書,以天悟從李斯、李陽冰的石刻字跡中得筆法,使人們得以破解其篆書筆法之秘;吳昌碩則稍為轉益多師,從李斯小篆的秦係篆書上溯到介於大篆小篆之間的《石鼓文》,雖然與鄧石如有異,但畢竟不過在結字上吳更近於大篆而已,從石刻篆書得來的基本規律並未有大變。這種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很清楚:從李陽冰那個時代開始,直到吳昌碩篆書風格形成的一千多年間,就沒有人看見過秦漢以前人的篆書墨跡,他們都是從富於很大裝飾性質的石刻篆書去“理解”秦漢以前人的書寫狀態。千千萬萬人的書法創造,都被李斯一人符號化了,最富於變化、發展的書法史被極大的簡化與抽象化了。在這一條獨木橋上,能走過這三五個人實在是不容易,也就十分搶眼而獨領風騷了。
    二十世紀初,這個曆史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們從現代考古發現中,得到了兩個實證:殷墟甲骨文,戰國秦漢簡牘帛書。一個是用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