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散之先生談草書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4: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282]次

散之先生之所以成為現代草書之大家,與其“以楷寫草”的思路分不開,他在談到學草時說:

(一)楷書筆法 捉草為正

  “我到六十歲後才學草書,有許多甘苦體會。沒有寫碑的底子,不會有成就。先寫楷書,次寫行書,最後才能寫草書”。明確指出了學習草書的途徑,又道:先學六朝碑版,繼學二王,再進而進入漢魏,其氣自古不俗。草書宜學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書宜學僧懷仁《集聖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

  散之先生告訴致力於草書學習的朋友:以草寫草是寫不出來的,留不住,用楷書筆法寫草書才行。對於怎樣學習草書,散之先生談了許多個人體會,總結起來,就是學習草書要先從楷書入手,由楷入行,由行入草,循序漸進,如果一步就介入草書,極易形成狂怪失理之狀。

  談到草書的法度,一是草書自身的結字規律,一是楷書的法則。從其自身的結體規律說,無論偏旁部首,鉤紆盤旋,都會有一定的結構規矩。如筆畫的長一點、短一點、多一點、少一點,甚至極其微小的變化,都會使其成為另一個字或不成字,所謂“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草乖使轉,不能成字。因此,寫草書是不能任筆為體、聚墨成形的。草書除了其自身規律外,還要遵循楷法。薑夔《續書譜》說:“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嚐苟且,其相連處轉是引帶,嚐考其字,是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雖複變化多端,而未嚐亂其法度。張顛懷素最好野逸,而亦不失法度。”

  米芾說:“草書不入晉人格轍,徒成下品。”散之先生的草法即出於二王,兼具楷書之嚴謹,所以他下筆必為楷則,其草法也必然是純正的。他的草書看似龍飛鳳舞,隨心所欲,出神入化,滿紙煙雲,其實,他是用楷法寫成的,所以他筆筆行得開,筆筆留得住,絕無漂浮之感。再看散之先生的學書道路:十六歲學唐碑,三十歲以後學行書,學米芾,六十歲以後才學草書。可以說,散之先生是以楷書和行書在結字、用筆、用墨、章法等各方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之後才學習草書的,所以他的草書沉著寧靜,似快而實慢,有條不紊,一筆不苟。

  散之先生說:“現在好多人下筆便草,寫得一塌糊塗,真是謬種流傳,我看了很痛心。我贈他們幾首詩,不是諷刺,希望能改:其一,滿紙紛披獨誇能,春蛇秋蚓亂縱橫。強從此中看書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