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論蘇軾的”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4: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618]次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不僅是我國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還是著名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蘇軾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他的文章汪洋姿肆,詩詞清新暢健,書法健美雙勝。北宋著名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讚之書法“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

  蘇軾在詩、詞、文、書法等方麵的傑出成就早為時代所認可並代以相襲相傳,而其在書法理論方麵的建樹,則少為後人重視。蘇軾除為後世留傳下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詩詞、文章、書法作品外,還有《論書》、《評書》、《論唐六家書》等一批對當時及後世都頗具影響的書法理論著述。蘇軾的書法理論對書法這一傳統藝術的發展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蘇軾在《書唐氏六家書後》一文中提出的“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論述,為我們認識學書過程、了解不同書體的特征、掌握不同書體的運筆特點,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蘇軾在書論中談到張旭的草書時說:“今世稱善草書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蘇軾在這裏是把書法理論同生活的道理融會而論的。“真”指書法意義的楷書或正書、“立”則指人的站立;“行如行”的前一個“行”字指行書體,後一個 “行”字則指人的行走;“草”指草書體,“走”則指人的奔跑。蘇軾把真、行、草三種不同的書體比做人的站立、行走、奔跑三種形態,含義是非常深刻的。

  我們知道,漢字形體的演變,主要經過三個階段,即由商周古文字發展為篆書,由篆書發展為隸書,再由隸書發展為楷書(真書),這是漢字發展的主流。至於隸書通行後的草書和楷書通行後的行書,隻是漢字發展的分支。在字體發展的曆史長河中,在鄭重場合漢字的使用代表了漢字發展演變的主流。在非鄭重場合漢字的使用則代表了漢字發展演變的分支。蘇軾在談到書法家張旭的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態自足,號稱神逸”時,針對世俗認為善於寫草書的人不一定能寫楷書、行書的說法,提出了自己對“真”、“行”、“草”三種書體之間關係的看法。蘇軾還在另外一篇書法理論著述《論書》中說:“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嚐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更清晰地表述了自己對真行草書體演進的觀點。

  蘇軾的這些話,雖是針對一些“大妄”之說而言,但它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