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論“書勢流”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4: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886]次

作者:郝世檀  

    書法是一種形象的視覺藝術。書家在書寫出前要有興起-"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蔡邕《筆論》),由形象的直覺思維而產生表象-"未形之相" (明·項穆語),此相"須入其形"。正如蔡邕所雲:"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形勢出矣。"勢乃相(象)也,勢由心出,形由筆注,由勢生形,方有"取勢"之說。勢乃動之勢,動者如流,且貫穿書法創作的全過程,正是"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由此才有"書勢流動"之論,借文藝創作的"意識流" 之提法,對此便可簡稱之"書勢流"。

    可見,"書勢流"是一種書法創作的客觀存在,是書家"欲書"化成"流於筆端"的心理橋梁,是學養、性情、技法等的綜合體現,是在潛意識下一種不知不覺的集中,是一種內心世界的宣泄、流淌。研究"書勢流"無疑對書法創作是非常重要的。

    清人對"書勢流"也有一定的體驗,且在書法實踐中有意無意地操作,但往往用"氣"、"氣勢"、"心行"表示其意。梁中書說,"寫字要有氣","有氣則有勢 "。這裏的"氣勢"便指書勢。他還說"隨筆可","注"乃"流"也。劉熙載說:"書要兼備陰陽二氣。"很明顯這裏的"氣"就是"氣勢"。蔣衡說:"夫書必先意足,一氣旋轉,無論真草,自然靈動,若逐筆安頓,雖工必呆。"這裏的旋轉,顯然是指"書"旋轉式的"流動"。劉熙載還說:"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於心行。"意思說,崇尚清厚的書法作品,是由心中清厚之書勢流動而來的。

    "書勢流",這種書法創作時心理世界的表象流,流之筆端便成了形勢。它自身有九個特性:一曰"情緒性"、作書源於興起,"偶然欲書","任情恣性"也,說的是書勢流起於不,行於情:二曰"朦朧性",明項穆說,"筆之妙用,悠焉忘思","執筆者自難揣摩,撫卷者豈能測量哉",這便是書勢流的"朦朧性",致使 "心雖無形、用從有主,得意而忘象"也;三曰"貫通性",孫過庭說,"一點成不定期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林散之雲,書"不能不貫氣",便是此也,此乃所指"書勢流"與"書寫流"的相伴性;四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