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書法表情論的高揚——孫過庭《書譜》賞析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4: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514]次

初唐書論,最重要的還是孫過庭的《書譜》。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論,內容廣博宏富,涉及中國書學各個重要方麵,且見解精辟獨到,揭示出了書法藝術的本質及許多重要規律,從而成為我國古代書法理論史上一部具有裏程碑性質的著述,標誌著中國書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輝煌的階段。這裏,著重介紹《書譜》對書法藝術"表情"本質的揭示與闡發。書法藝術的根本追求何在?書法藝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這是中國書學真正成熟與自覺的表現。而孫氏主要的理論貢獻,就在於他在《書譜》中一以貫之,對中國書法的"表情"本質做了科學而鮮明的揭櫫與反複而深入的論述。

    首先,孫氏在闡明由掌握篆、隸、草、章各體書寫不同特征,進而上升為書寫藝術時說:"然後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驗燥濕之殊節,千古依然;體老壯之異時,百齡俄頃。"就是說,在掌握了各體書寫特征之後,還要以"凜"與"溫"、"鼓"與"和"等各種藝術手段,使文字的書寫具有"風神"與"妍潤"、"枯勁"與"閑雅"等多種相反相成的陽剛與陰柔之美,才能升華到藝術的境界;隻有進入了這種藝術的境界,才能實現書法"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的最終追求,書法作品也才能具有"千古依然"、"百齡俄頃(書家一生中不同時期的情懷於書作中頃刻可見)"的長遠審美效驗。"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就是表達、體現作者的個性與情感,即表情達性。這裏,孫氏一語道破了書法藝術的根本,這是有重大意義的。情感--這一中國書學的根本命題,在孫氏以前,除去東漢蔡邕《筆論》在闡述書法創作心態時提到"欲書先散懷抱",以及南齊王僧虔《筆意讚》在闡述如何體現"神采"時提到"心手達情"之外,向來無人論及,更沒有人把它視為書法創作的根本追求,而孫氏竟破天荒地、一針見血地揭示出了書法這門表現心靈的藝術的真諦,這是多麼難能可貴!

    "表情"既是書法創作的根本要義,那麼能否在書作中充分體現創作主體的情感,自然成了衡量書家、書作的最高標準,這從孫氏對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總體評騭與具體賞析中體現得很分明。他說:"但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指歸。豈惟會古通今,亦乃情深調合。"他認為,王羲之之所以可以作為書法藝術的最高宗師,一是"會古通今",二是"情深調合"。所謂"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