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峰
墨法是書法技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濃、淡、潤等不同變化,表現出十分豐富的藝術效果。墨色的變化不僅影響到作品章法——整體布白的藝術效果,而且對作者貫注於作品中的思想情慷及意境的表現均影響重大,明代書家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說:“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故爾曆代書家都非常注重用墨這一書法技法的運用與研究,“濃墨宰相”劉墉與“淡墨探花”王文治即是指清代以用墨之法引人注目的兩位書法家。下文筆者擬對傳統
書法用墨之法作一番淺嚐輒止的探尋,權且為拋磚引玉之用,筆者學淺請諸方家教正。
一、濃墨
用濃墨創作給人以筆沉墨酣富於力度之感,篆、隸、正、行書之創作皆宜使用。宋代蘇軾作書善用濃墨,東坡居士謂用墨“須湛湛如小兒目睛乃佳”,觀其書違筆墨沉酣豐腴、神凝韻厚、力透紙背。使用濃墨時,注意應以墨下凝滯筆毫為度,用筆必須沉勁於紙內而不能浮於紙麵。
濃墨在傳統哲學範疇陰陽兩極中屬陽極,反之,淡墨則屬陰極,故此濃墨作出較能表現出雄健剛正的內蘊氣度,當需要表達一種端嚴、激昂、高亢的情緒時,選用濃墨采作出,可以促成這種意境的表現,顏真卿、康有為、沙孟海、陸維釗等大師的書作墨跡即是明證。
二、淡墨
淡墨作書予人淡雅古逸之韻,但淡墨不宜太淡,不然掌握不好易傷神采,一般宜用於草、行書創作,不宜作篆、隸、正書。明代董其昌、清代王文治最擅長用淡墨。董其昌書跡書嬋一味,清淡古雅、秀逸淳和,給人飄然欲仙不染凡塵煙火的氣息;當代學者書家沃興華先生的書作,偶爾以此法“另逗人一種別想。”近代日本友人在進行書法創作時,喜用淡墨表現出和敬清寂的茶遭禪意與仙風遭骨;國內現代派書法的創作也較多借鑒用之。
使用淡墨有三種方法:一是用清水將濃墨稀釋衝淡後使用;二是筆毫先蘸少許濃墨,再多蘸清水後運筆,三是筆肚飽蘸清水後,筆鋒蘸少許濃墨使用。當想要表現清和靜雅的意境時,不妨以淡墨法一試,或許能取得較為意外的效果。
三、枯墨
飛白、枯筆、渴筆是作者運用枯墨進行創作時較常出現的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