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潘天壽書法集》序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4: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144]次

作者:盧輔聖  來源:《書法》雜誌

  潘天壽書法是二十世紀中國書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於為畫名所掩,更為習慣思維所囿,對潘天壽書法的認識和研究,至今仍停留在"畫家書法"或者" 個性化"、"反正統"、"創新意識"之類的淺表層麵上,而未能從曆史文化意義和書法本體的角度展開進一步探討。值此編印"潘天壽書法集"之際,試從後者作點分析,也許能發現某些為以往所忽視的東西。

  自從書法依托知識者人人必習的曆史情境鼓蕩起"美用合一"的藝術風雲以來,每一次重大的變革,都伴隨著社會學意義上的移位和本體論意義上的調諧。如果說漢魏六朝以字體與書體的雙重演化建構了書法藝術的中心版圖,唐人的"尚法"與宋人的"尚意"從求外與求內的不同維度上凸現了書法藝術的生存邏輯,元明的帖學潮流和清代的碑學運動在光怪陸離的風格變換之中拓展了書法藝術的內涵與外延,那麼,在文化積澱、現實需求、觀念技巧、創作主體和接受群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上述種種變化,既是書法賴以切入曆史發展脈絡而繁衍生息的社會學依據,同時也蘊含著書法賴以確證自身而區別於其他藝術形式、其他文化形態的本體性抉擇。隨著以中西文化碰撞與交融為契機的近現代社會的崛起,"美用合一"的傳統格局逐漸瓦解,書法一方麵結束了知識者人人必習的曆史,從而斬斷了與日常生活的聯係,喪失了文化人格標誌的倫理性普遍意義;一方麵又突出了它作為一門自足藝術的專業化傾向,使審美性的普泛化價值在與之相關的人群中得到更加純粹的體認。

  這是一場中國書法史上任何時期都無法比擬的深刻嬗變。鋼筆、鍵盤取代毛筆,新式教育取代舊式教育,現代知識分子取代傳統文人,不僅將創作者、闡釋者、接受者合而為一的整合態勢析解為書法家、理論家、普通受眾的分裂局麵,將為書法而書法與為人生而書法集於一身的傳統從藝品格改造成現代社會分工體係下的職業化或類職業化的行為取向,而且導致一個更具本質變異性的後果--蘊含於毛筆文化和文言思維之中的那種獨特的人文情懷,那種源遠流長、習焉不察的生命理性精神,將因寄寓條件的喪失而悄然遠去。如同離開了天然棲息地的珍稀動物,盡管得到現代生態平衡觀念的悉心嗬護,卻無法以其自由之身參與生物鏈的建構,無法行使其順暢自在的生命力。正是基於這一傳統的斷層,現代派書法舉起了反叛的大旗,在變形、反諷、異端、間斷性、多元論、解構主義等等會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