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禮明 來源:尤溪縣博物館 摘要:八百多年以來,朱熹總是以思想家形象出現於世人麵前。其實,朱熹不僅在傳統文化思想上具有最為崇高的成就,而且在書法上也具有獨特的見解和高深的造詣。對此,本文從朱熹的文字發展觀、書法藝術觀點,以及他的書法實踐等方麵,將他的書法藝術思想進行了一番簡要的表述。
關鍵詞:朱熹 書法 自然 尚意 法度
長期以來,朱熹總是以一個思想家形象出現於世人麵前,而對於他在書法藝術上的造詣卻僅有少數人進行過研究。其實,在中國封建社會“尚通學、出通人”教育體製的造就下,朱熹同歐陽修、王安石、蔡襄等人一樣,不僅通曉詩、詞、文、史、哲,而且對於書法、繪畫的創作和鑒賞也達到了上乘的境界。朱熹做為中國傳統文化曆史上繼孔子之後最具影響力的學術通人,他的學術思想涵蓋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曆史、文化等多方麵領域,代表整個封建社會後半期學術文化的最高成就而影響及於東南亞各國。他的書法同樣享有盛名,並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自幼跟隨父親朱鬆及“武夷三先生”劉子翬、劉勉之、胡憲學書法,先後臨習曹孟德、顏真卿、王安石等人的書帖。一生臨池不輟,精益求精,因而有“漢魏風骨”、“韻度潤逸”之譽[1]。同時,他從文化流傳的角度對曆代書家的碑帖真跡進行鑒賞評論,寫下了大量的題跋和序錄,從中顯示出他精到的藝術眼光和豐富的藝術思想。對於朱熹的書法藝術思想,本文擬作以下幾個方麵進行表述,以就正於方家。
一、“世變自然如此”
顧名思義,所謂書法就是文字的書寫方法,而秉持什麼樣的文字發展觀點,就勢必影響書家選擇研習什麼樣的書法。
同“文源於道”的文學思想觀點一樣,朱熹認為文字的創造亦源於“理”,即“道”。《朱子語類》卷140雲:
或問:“倉頡作字,亦非細人?”曰:“此亦非自撰出,自是理如此。如心、性等字,未有時,如何撰得?隻是有此理,自流出。……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卻有暗合處。蓋是風氣之中有自然之理,便有自然之字,非人之所能安排。”[2]
事實證明,文字是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逐漸創造的,所謂倉頡造字隻不過是一種神話傳
[1] [2] [3] [4] [5] [6] [7]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