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從《勤禮碑》看顏體楷書中的隸法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4: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540]次

韓士龍
  筆者認為:顏真卿在《勤禮碑》中不僅采用了篆法,同時也采用了隸法,這是我把《勤禮碑》與許多有代表性的隸書碑帖相對照比較後而得出的結論。
  首先,楷書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的。相比較而言,楷書是流,隸書是源。作為中國書法藝術的曆史長河,從隸書遞變的楷書,不可能不帶有隸書的“遺傳基因”。被譽為“南碑之冠”的《爨龍顏碑》,立碑於南北朝時期的劉宋,由於此碑距漢代較近,字裏行間帶有隸書的筆意,不少橫畫的落筆也寫成像隸書那樣的波磔。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價《爨龍顏碑》“當為隸、楷極則。”再看立碑時比此碑較早的《爨寶子碑》,由於離漢代更近,因此字的橫、撇、捺、鉤等筆畫,幾乎和隸書維妙維肖,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由隸書演變為楷書的最有力的曆史見證。顏真卿所處的唐朝,距東漢時間不過數百年,隸書的某些寫法或多或少的也會在唐楷中表現出來。試看初唐大書法家歐陽詢的《九成宮》字體豎彎鉤的鉤法、落筆,依然保留著隸書波磔的模樣,這是古今世人所公認的。
  其次,把顏真卿的《勤禮碑》與有名的漢隸“廟堂三巨製”———《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相對照,便可以找出《勤禮碑》取法於隸書的具體事實根據。
  第一,筆畫的寫法取於隸法。一是橫畫右半部多提筆,使筆畫變細,落筆時變尖。比如《勤禮碑》中的“二”、“三”、“不”、“東”、“開”、“故”、“甫”等字的橫畫右半部逐漸變細,落筆成尖。此種橫畫的寫法在漢隸中非常普遍,是顏真卿從隸書中學來的。不信,請看《禮器碑》、《史晨碑》許多類似的筆畫寫法,就可以無條件地相信顏真卿此種橫畫筆意是取法隸書的。二是折畫的橫豎筆畫不連筆,大多是到豎畫時提筆另起,和左邊的橫畫組成一個“丁字牆”。比如,《勤禮碑》中“富”字中的“口”和“田”兩個折畫,都是用這樣的特殊方法寫成的。然而,顏體折畫的此種寫法,在漢隸碑帖中,幾乎比比皆是,似乎成了隸書折畫寫法的“基本定律”。三是捺畫寫法和變化習慣與隸書基本相近、相同。比如《勤禮碑》中的“之”、“通”,“逆”、“連”等字,下邊的平捺的起筆都習慣地往下一彎,帶一個“細彎頭”;這種寫法在漢隸中非常普遍。且看《乙瑛碑》、《史晨碑》中的“之”、“道”等字的平捺,也都是稍往下一彎,起筆帶一個“細彎頭”,兩者活像一個孿生兄弟。這又是顏楷取隸的一個活證。四是左短折、右短折的寫法,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