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從十六個比喻看用筆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4: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175]次

夏廷獻


  書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用毛筆書寫漢字創造意境表達感情的造型藝術。
  因此,書法之妙,全在用筆。這一點,在毛筆基本定型的秦代,在書法上有造詣的李斯、蒙恬就已經認識到了。李斯用短鋒扁筆書寫“小篆”,立後學之宗祖。蒙恬不僅改良成功了流傳至今的毛筆,還撰寫了中國書法史上第一部論述毛筆的著作《筆經》。也就是說,早在兩千多年前,先賢們就已經開始研究用筆方法———筆法了。
  由於“筆法”在書“法”中占有“第一”的位置,兩千多年來,曆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不斷地進行深入細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獨到見解的用筆方法。這些書家,越研究越覺得“筆法”實在是“奧妙無窮”,有時難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語言文字準確地表述清楚,於是,便創造了一種“比喻法”———即用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事物形象來類比如何用筆,以便使自己和後學者領會並掌握筆法的要領。
  翻閱曆代書法典籍,選出以下9位書法家主要的16個用筆“比喻”,大體按時間順序列出來和同道共勉。
  1.用筆如“鷹望鵬逝”。
  李斯不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闡述筆法的第一人。“鷹望鵬逝”這個比喻就是他說的(也有學者認為是蒙恬的話)。原話是:“用筆法,先急回,後疾下,如鷹望鵬逝……”意思是:作書用筆要像蒼鷹、鵬鳥捕食那樣,先在空中飛翔、回旋、觀望,看到“目標”之後疾速下飛貼近捕捉。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書者在筆頭著紙之前,要先在空中搖曳取勢,作落筆的“精神準備”,看準———弄清筆性、紙性、墨性、字體、字意;考慮好布局、風格之後,迅速下筆,方可捕捉到“目標”———預想的書寫效果。清代書法家朱和羹說:“能如秋鷹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鷹望鵬逝”法,也被稱作“搖筆”。
  2.用筆如“遊魚得水,景山興雲”。
  這兩個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說的,故而放在一起闡述。總的意思是用筆不要做作,要自然舒暢。要像魚在水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舒展活潑地遊動;要像景山———大山上升起的雲朵一樣,飄然、悠閑、自在。意在強調從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筆的規律來。
  3.用筆“猶若登陣”。
  漢丞相蕭何是中國書法史上把兵法引入書法的第一人。他在《論書勢》中說:“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並在腕前,文武遺於筆下,出沒須有倚伏,開闔籍於陰陽。”把書法的筆勢、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