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漢字、書法與建築的關係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4: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6420]次

編者按

  公元前1300年,中國黃河流域的殷商王朝創造了“甲骨文”,這是漢字的祖先。它與釘頭字、聖書字統稱三大古典文字。它們雖然麵貌迥異,卻都屬於象形兼表意的“意形文字”。後來“意形文字”逐漸被“音節文字”所取代,釘頭字和聖書字都消亡了,漢字卻淵遠流長。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使用何種語言文字是決定人們形成何種思維方式和習慣的重要因素,而思維方式和習慣必然會作用於人們所關注的各種藝術,包括建築藝術。漢字,無疑對中國的建築藝術有著深刻的影響。

  該文作者認為,建築是一種“文化的建築”,而中國的建築“不應是以追求形式體量美為主,而應以文化的表述為基本結構,即是中國文化在建築領域裏的表現”。於是作者擬從中國傳統漢字及書法入手,探討其與建築之間的關係,試圖對中國建築藝術文化做出某種程度的認知。在我國現代建築習慣以西方建築學為參照係來尋找發展道路的今天,在麵臨著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挑戰的今天,這種探討必然具有一定的意義。

  漢字與建築

  中國的漢字多為“象形”字,即模擬具體事物的形狀,經過加工、省略等過程成為“字體”。因為房屋是具體的物體,所以在創造文字時,人們很容易將建築的情況(包括外形和內容)“記錄”下來。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漢字本身就譜寫了中國建築的發展史。

  從字形看建築的形象、結構和布局

  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烏龜殼或獸骨上的,稱之為“甲骨文”;後來青銅器出現後,將文字鑄在銅器便成為了“金文”。在這些原始字體上,有三個典型代表建築物的字:“室、宅、宮”。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其實它們是一組房屋的平、立、剖麵圖。

  圖中1的“室”字,可以看作是台基之上的一座四坡頂房屋,這是一幅“立麵圖”。2的“宅”字更把房屋構造情況表達出來了,有基座、屋身、屋頂,說它是一個“剖麵圖”也不為過。3是一個“宮”字,其實可以看成是一組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