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就《蘭亭序》真偽,江蘇泰州人高二適與郭沫若先生在報紙上打了場“筆墨官司”;40年後,人們在回顧這場“筆墨官司”的同時,更為高二適堅持真理、敢於挑戰權威、明辨執著的學術品格深深折服。
“筆墨官司,有比無好”
11月28日,來自全國各地的書法藝術家及文藝理論家70餘人齊聚江蘇省泰州市,參加“紀念‘蘭亭論辯’40周年暨中國(泰州)高二適書法藝術高層論壇”活動。
1965年5月,中國的學術界發生了一件極不平凡的事。著名曆史學家、考古學家郭沫若相繼在《光明日報》、《文物》上發表《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對傳世名帖《蘭亭序》的真偽問題提出質疑。他認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部文字,不符合王羲之的性格和思想感情。《蘭亭序》的文章和墨跡均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所依托寫就的贗品。
郭沫若的這一結論,引起了當時書法界和學術界的震動。很多學者紛紛表示讚同。然而,同年7月,《光明日報》刊登了一位江蘇省學者寫就的《〈蘭亭〉的真偽駁議》一文,對郭的觀點提出了商榷;8月21日,郭沫若發表《〈駁議〉的商討》與之討論。這場關於《蘭亭序》真偽問題的討論,從《光明日報》開始,逐漸在一些報刊上展開。討論延續了六七個月,參與者各抒己見,這就是震驚文壇的“蘭亭論辯”。
這場關於《蘭亭序》真偽問題的公平論辯,還引起了毛澤東的關注,在得悉此事後,他親自過問並明確提出了著名的“筆墨官司,有比無好”的觀點。
這場論辯,演繹了百家爭鳴的文壇絕唱。它為學術界樹立了一種勇於堅持真理、敢於挑戰權威、惟真理是從的良好風氣,也正因為如此,該辯論被列為“20世紀十件文化大事之一”。
那位大膽直言,治學嚴謹,在一片讚同聲中大聲提出駁議的學者,便是時任江蘇省文史館館員的高二適。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高二適,1903年出生於泰州薑堰,1977年病逝於南京。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
高二適一生精研書法、文史,博涉諸家,自出新意,成就卓著,有當代“草聖”之稱,與胡小石、林散之、蕭嫻等並稱為“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