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隸書“直接漢人”(楊守敬句),貫穿於有清三百年的曆史發展曆程中,名家輩出,風格多樣。清隸為清代碑學的興起,從根本上擊潰帖學壟斷的僵局,起到了重中之重的曆史作用。典冊告訴人們,有清一代擅長隸書的名家達500人之多。清代早期的隸書名家有:郭允伯(?-1652)、萬授一(1659- 1741)、王嵩樵(1592-1652)、王煙客(1592-1680)、王虛舟(1668-1743)、傅青主(1607-1684)、鄭穀口(1622-1693)、朱竹坨(1629-1709)、垢道人(1605-1691)、林吉人(1660-?)、周亮工(1612-1672);清代中期的隸書名家有:鄧石如(1743- 1805)、伊墨卿(1754-1817)、曲江外史(1687-1763)、南阜山人(1683-1748)、汪近人(1686-1762)、高西唐(1688-1753)、鄭克柔(1693-1765)、楊石(上宀下戊)(1696-?)、羅兩峰(1733-1799)、龍泓山人(1695-1765)、黃小鬆(1744-1802)、奚岡 (1746-1803)、陳曼生(1768-1822)、巴雋堂(1744-1793)、桂馥(1736-1805)、翁方綱(1733-1818)、阮芸台(1764-1849)、錢立群(1759-1844)、張文魚(1738-1814);清代晚期的隸書名家有:吳熙載(1799-1870)、何紹基(1799-1873)、莫(呂阝)亭(1811-1871)、楊濠叟(1812-1881)、胡不恐(1817-1862)、楊見山(1819-1896)、俞蔭甫(1821-1907)、胡荄甫(1825-1872)、趙之謙(1829-1884)、吳大澂(1835-1902)、徐袖海 (1826-1890)、翁叔平(1830-1904)、楊惺吾(1839-1914),等等。
造成清代隸書鼎盛、名家輩出的原因是什麼呢?從社會狀況來看,清代政冶極不清明。清初讀書人為避“文字獄”,把自己的精力移入金石考據領域。當然,由於金石彝器出土日多,也為金石考據的研究提供了物質基礎。清代學人治學態度嚴謹,崇尚“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的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清代考據學得到空前發展,本不為人所重的殘碑、斷紙,竟成了考據學家尋覓的瑰寶。清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