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似鋒
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中,人們將各朝各代曾流行的字體逐漸梳理並歸納成大致同類的書體,而將最為人們所能接受及傳承發展的主要書體合稱為“正、草、隸、篆”。但是按照書法發展脈絡來看,這四體的順序應是以“篆”為最先,而人們為何習慣於以“正”為首呢?這是一個非常有趣而又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恰逢今年全國“正書展”舉辦書論研討,筆者由 “正書”而聯想起趙孟頫楷書的當代意義,並以此為題求教於各位方家,我想這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吧!
數千年中國書法發展史告訴我們,中國文化一直以 “正”字融貫於社會各個領域,而體現在以漢字為基礎的中國書法上更為充分。“正”無形中成為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而書法發展最終形成的各種書體人們以“正”書為首也許是書法發展的內在必然。
“心正氣和”是唐太宗在其《筆法訣》中所談書寫時的精神狀態;“心正則筆正”是柳公權所提出書法中“內”與“外”的相互關係;“澄神靜慮、端己正容”是歐陽詢《八訣》中主張不僅在心正筆正,而且形體容貌都必須端正,從而達到書寫“斜正如人、上稱下載、東映西帶、氣宇融和、精神灑落。” ①;“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這是王羲之《筆勢論.創臨章》中所述學書方法;“士於書法,必先學正書,以八法皆備,不相附麗”此是趙構《翰墨誌》總結前賢學書經驗,提出學書必先學正書的經驗之談;“學書之法,先須楷法嚴正,得筆之意,……”曹勳在《論書》中進一步明確為何先學楷法,在“正”的同時關鍵能得筆意。
由此可見,先賢所述以“正”為首既是精神追求所需,同時也是學書道路中不可逾越的首要一步!書壇先人們對書法以“正”為正統、正宗,一直延續了幾千年,“正書”的前提是以“正心”、“正筆”為依托,這些論述在當今書壇仍有著積極的意義。於是當代的“正書展”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功用與價值要遠遠超過曆史上任何一個時代,同時也遠遠超過任何以一種書體為主的書法展,據統計資料,本屆正書展征稿作品突破2萬多件,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從整個書法發展史中我們看到,凡曆代書法家所能取得的藝術成就不外乎具備兩方麵能力:一是獨具的性情,自然灑脫;二是獨到的功力,博取精修。在曆代眾多的書法大家中,能獨領風騷數百年的書壇領袖yabo22官网 雖為數不多,而王羲之、趙孟頫可謂書法史中令人矚目的
[1] [2] [3] [4] [5] [6] [7]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