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誰能慧眼識米芾?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3: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649]次

 薛元明
米芾被評為“千年書家”之首,足以見證不朽價值之所在,如今甚至到了何人手下無米書的地步,其中有對米芾超邁無前創新意識的欽佩,有對其高超技巧的膺服,也有對其性格叛逆的認同。當今學米成風,其中也不免一些盲目跟風、人雲亦雲,看人家學也跟著學的情況。雖然學者甚眾,但真正出類拔萃、自出機杼者更是鳳毛麟角,其中有很多原因,功力、才情等相關因素,不一而足。

米友仁效法米芾乃家學淵源,《董史·米友仁》認為“嚐考米西清之書,多作斜弩之筆,甚至一字皆成橫攲之勢,此效父體而用力太過耳!”後世評價普遍不高。主要有兩方麵原因,一是米芾書跡本身存在一些為人詬病的“病筆”,如果刻意將這些不足誇大,就反成習氣,米友仁作書習慣用羊毫,字形更顯得軟弱;二是因為他是老米後人,總是被不自覺地和米芾相比較,自然相形見拙。如果米友仁不生在米家,自會有另一番評價。米友仁學米芾確實未能實現像王獻之對王羲之,歐陽通對歐陽詢一樣的突破創新。

南宋吳踞畢生以米芾為範本。創作上以保守姿態出現,一生不越雷池,難以頡頏。董其昌評論吳踞”書似米元章,而俊俏過之。”吳踞作書起筆很多露鋒尖銳,折筆多呈銳角,筆勢則是直抵左豎之腳,結字變化少,本是長形結構的字反倒處理成近正方,綜合來看,在繼承米芾書風方麵,卻是入其堂奧最深的一位。

元明兩代罕見涉獵米芾者,主要原因在於蘇軾、米芾和黃庭堅所倡導的 “尚意”書風,後世學者不是技巧不過關,就是才情難以比肩,創作世態衰下,強作姿態。米芾以批判唐法的姿態出現,後世書人沒有設身處地理解,從而造成狂蕩無法。針對這樣的狀況,趙鬆雪振臂一呼,倡導回歸晉韻唐法,米芾遭到閑置,一直到明代,學米者才多起來。董其昌學米,風格上仍然維係了二王、米芾手劄一路麵目,極力打造“淡意”的審美追求,米芾的奇崛擒縱、風檣陣馬變成平淡雍和、清雅純正。董其昌對於米芾的理解可以從他的《蜀素帖》題跋中來理解,除二王、米芾之外,最主要是吸收楊風子《韭花帖》章法布局形式,有默契之情。盡管趙董文成為後世“館閣”書風淵藪,但在三者之間來衡量,董書格調要高於趙文二位,較功力則未必,就書卷氣而言則略勝。綜合來看,董其昌是學米而自出己意的先行者。

真正學米而自出機杼者,首推王鐸。王鐸一生吃著二王的法帖,“書不宗晉,終入野道”。但筆者認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