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簡帛書法藝術鑒賞錄(一)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3: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889]次

近百年來,地下簡帛文獻的大量出土,給中國書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材料,給現代書家提供了漢唐碑拓所不可比擬的原始墨跡和嶄新範本。在研究領域,對中國書法史的認識在不斷更新。在創作園地,簡帛書法的藝術創作更是異軍突起,空前活躍。有鑒於此,我們試將中國曆年出土的有代表性的簡帛書法名篇按時代先後作一次粗線條的巡禮,以期對當今簡帛藝術的研究和創作有所助益。

  湖北曾侯乙墓楚簡
  
  在中國書法發展的曆史長河中,簡帛書法是起源很早但發現和興盛得很晚的一種特殊載體的書法。它相對於甲骨文書法和金文書法來說,有其特殊的地域性差別。盡管在甲骨、金文中就已經有由簡冊編連而會意的“典”、“冊”等字,但迄今為止,尚沒有在商、周遺址中發現過簡帛的痕跡。簡帛書法的出現,一開始就跟崇尚浪漫、巫風昌盛的荊楚之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楚民族緣起於祝融部落集團,最早族居於淮水流域之荊(今湖北西部的荊山一帶),周成王時封熊繹於楚,始有荊楚之名。至楚穆王時(前625-前614年),楚人北上,方顯示出不同凡響的進取精神和稱雄中原的氣概。至楚莊王時,楚人問鼎中原,與齊、秦、晉爭奪霸權,先後擴境江南,滅國六十一,拓疆五千裏。至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在弭兵盟會中奪得霸主的地位,成為春秋時期最為強盛的富強之國。

  隨著楚國的發展和強盛,孕育於這塊山川靈秀、巫風濃鬱、夷夏雜糅的神奇土地上的楚文化更是以其神秘浪漫、自由奔放的色彩而形成一支足可以與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南方文化的代表。而作為楚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楚係文字,更是從一開始就顯示了其獨特的風格特征。

  如現在所知最早的西周晚期的楚公家鍾(前876-前842年)銘文,其形體雖與西周金文並無大異,但其構形風格則大異其趣,不僅粗獷恣肆,野氣十足,而且洋溢著自由浪漫的氣息,故清人吳大瀓《愙齋集古錄》稱:“字體奇肆,於此見荊楚雄風。”自此而下,楚係文字從春秋至戰國雖經曆了從雄肆到秀麗再到圓渾的演變發展,但其中以結體工整修長、線條婉轉靈動、富有裝飾性的秀麗型風格一直是楚係金文的典型代表,如《王子午鼎銘》(前577-前552年)、《王子申盞》(前505-前489年)等。

  春秋時期的楚係金文可以說已是風標獨具,自成格局,戰國時代,楚係文字更以其大量的簡帛墨跡豐富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