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中慶
十分歡迎像包中慶先生這樣言之有物、短小精湛的妙評。——編者
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中有兩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據此研究社會科學發展與社會的關係時指出:社會往往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作出的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默頓先生稱這一社會現象為“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書壇上的表現,可算是屢見不鮮的。如“書以人重”現象:隻要是領導、名人、熟人的書作,往往視為佳作,排在展廳之要位,報刊之顯地。“馬太效應”的又一現象是“論資排輩”:有些書家是隨著年事增加而被加大名氣的,有的是憑官級在高層書協裏坐了一把椅子而稱“家”的,有的平時沒聽到什麼名聲,沒看到什麼好的作品,或有朝一日當上全國或全省書協什麼領導職務了,於是乎,成為“書法大家”的,但他們這輩子或許尚未探究到中國書法的真諦和傳統的精髓,其表層化的書作因論資排輩,論官排號而出版、展覽、發表無誤。“論資排輩”現象還有另一種情況:有的書家,抑或還不算老書家,因某種原因得到“名人”、“權威”親近,或天時地利之因,近水樓台之便,得到了某種領先優勢,會不自覺地自負起來,在存在著的那種地域優勢環境優勢氛圍中,顯示出一種優越感、領先感和排他性。沉迷於此一久,麵麵相熟的這群圈內人會有意無意地搞起論資排輩、論親列序、論師編號,憑借以往取得過的一些成就和優勢而自得,一種對“突破前人”不以為然,對“超越師像”不知所措,對“學習他人”有口無心甚至不屑一顧,對“不拘一格”顯得冷漠,對“不創則退”缺乏理解的心理因素,以及先入為主的心理定勢,在靜悄悄中困擾著他們的創新實踐,此時的他們,會不得已以“論資排輩”這個人們似乎可以接受的“習慣”保住既得的榮譽和優越。
“馬太效應”對於扶掖書壇新秀、繁榮書法創作是不會有好處的。一是容易埋沒優秀新作和書法新人;二是助長有的名家粗製濫造;三是造成書法評價的混亂和書法創作與書法批評的無序。
書法要發展、要創新,必須革除“馬太效應”陋習。為此,我以為要做好幾個方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