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元
近年來,不斷有人高喊“書法家必須學者化”(即“書法家必須學者型”)的口號,表麵看來,這個論調是提醒書家要重視讀書,加強學養,不要隻顧練字,做寫字匠,似乎挺有道理,而實質上,這是一個脫離實際的空頭理論,它陷入了三大誤區之中。
誤區一:書家學者,等量齊觀。
“書家”,是指在書法方麵有造詣之人(若以中國書協會員人數來衡量,目前就有七千人之多)。“學者”,是指在學術上有造詣之人。從概念的內涵上講,書家的重點在其書作的藝術性上,學者的著重點在其學術的建樹上;從概念的外延上看,書家人群中工農兵學商都有,學者人群則主要集中在理論界。顯然,書家和學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因果關係,不能畫等號。鼓吹書法家必須學者化、學者型,實際上是把書家和學者等同起來,掉進了單一化的模式之中。書法家為什麼就不能工人化、農民化、軍人化,作家型、畫家型、科學家型……等等的多樣化、多樣型呢?我們不否認學者型書家的存在和作用,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把書家都趕進“學者型”的圍牆之中。打個比方,如果因為工人中有一些人是詩人,就亂喊工人應詩人化、詩人型,這不是很荒唐可笑嗎?!倘若成千上萬各行各業的書法家都擁擠著去學者化,書法家就成了學者的附庸、俘虜,毫無獨立的藝術個性可言,書法審美的多樣性、複雜性、豐富性也將被一元化的“學者型書法”所取代、泯滅。如此,還談什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誤區二:學術學養,混為一談。
“學術”,是指較為專門、有係統的學問,它是學者理論成果的體現。“學養”,是指學識和修養,它是各人所學知識的體現。搞學術和文藝創作都離不開學養,尤其是高水平的理論研究和文藝創作更是需要深厚學養的積澱和補給,這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國書法史上,凡是有成就的書法家都是有著深厚學養的,但有學養並不等於就有學術造詣,就可以自居為學者。一個學富五車之人,如果缺失學術理念、眼光,缺乏對專門學科的研究能力,沒有理論遠見,也就與學術研究和學者稱謂無緣。“書家學者化”論者的結症就在於混淆學術和學養的界線,誤把學養當成學術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