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漢代書法走向自覺的民俗基因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3: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966]次

中國書法藝術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可謂又是一個發展的"黃金時代",書法創作與理論不斷向縱深拓展,創作流派的多元並存與理論研究的邊緣並蓄使書法藝術的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展覽熱的興起和數以百萬計書法愛好者是這一繁榮景象的具體體現。書法理論在考據、風格、史學、美學、技法等方麵的研究取得較大進展,特別是書法本體、方法論之探討,為中國書法學的構建奠定了紮實的基礎。近年來,隨著其他文藝學科研究的日臻完善和成熟,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研究又成為書法學學科研究的一個亮點。作為人文科學彼此之間邊緣結合、交叉組合而孕育出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文藝民俗學,也是我國近年文藝界的熱門研究話題,文藝民俗學的主要任務是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民眾文化生活形態進行透析和預測,並立足於解決文化生活形態所表現的文化現象、文化行為以及它們之間的特定聯係。由於這一獨特作用,它成為人們用來研究古典文藝及解剖曆代文藝事象的一種新視角、新手段。正是基於這一點,筆者擬從民俗這一角度來探討漢代書法走向繁榮和自覺的原因。筆者以為,從民俗這一視角來觀照書法藝術,剖析書法事象,對於拓寬書法藝術的研究領域,夯實書法史料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藝術源於實用:
  文治是漢王朝統治 的主要形式,這一形式刺激了書法藝術 的繁榮,也把書法藝術推向"自覺時代" 漢代從西漢王朝的建立(公元前206年)到東漢滅亡(公元220年)前後經曆了400多年的時間,四百年對於浩瀚的曆史長河來說隻是倏忽瞬間,但她卻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留下了璀璨奪目的一頁,這不僅表現在漢代開啟了書體發展的新體例,而且推動書法發展步入"自覺階段",使書法藝術真正從實用的層麵剝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書法藝術。
  漢代書法的興盛得益於"黃老政治"和新儒學的推行。漢初君臣從秦亡得出的教訓是;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用刑太亟。"(1)故極力主張"反秦之弊,與民休息",(2)堅持"固民之欲而不擾亂,以寬厚清靜為天下帥"(3)的執政方略,實行輕徭薄賦,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恢複生產,發展經濟文化上。雖然西漢王朝的許多製度都是"漢承秦製",但在文字的使用上卻一反常態,一改篆書通用文字用筆繁瑣、拘謹、速度慢之流弊,而是吸納秦詔版那種自由風格,變用筆"裹鋒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