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書畫家在世的時候,名聲顯赫,朱紅紫貴,等辭世之後,卻日漸淡化,甚至被人遺忘;有的書畫家生前平平淡淡,而他們留下的精神產品,在他們身後卻煥發異彩,越來越受到重視。林散之是後一類的書法大家。
林散之(1899—1989),原名以霖、字霖,晚署散耳,江蘇江浦人,原籍安徽烏江。十六歲學習唐碑,並學詩文。赴上海求師黃賓虹,多得指點,遂立誌遊曆山川,行越七省,跨涉一萬八千餘裏,備嚐艱辛。林散之還長於詩畫,並且是一位水利方麵的專家,曾在江浦任副縣長管文教兼籃球隊領隊,對太極拳頗有研究,他還信奉佛教,憐人民之疾苦,具有淵博的學識。
林散之的書法被稱為“散體”草書。他的字極其講究用筆,重視用筆。他用長鋒羊毫作書,並保持中鋒用筆而求瘦勁,這不僅須善於擇取古學之長,而且更需千錘百煉,把握到其中的奧妙。林散之用筆變化多端,據目睹他作書的人說,他有時行筆緩慢,如作楷書,線條凝重,沉靜,枯澀,似春蠶吐絲;有時行筆疾厲,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急轉直下,如藤蔓簷,一氣嗬成。正是這種豐富而微妙的變化,造成雄偉飄逸姿態,磅礴放曠的氣勢,劃沙折股的筆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林散之作書,注重變法。他說:“審事物,無不變者。變者生之機,不變者死之餘,書法之變,尤為顯著。”正是這樣,他保持著常新的藝術追求,從學唐碑到學行書,六十歲以後學草,兼收諸家。自童年摹習,白首而成。自清代至民國時期,碑派書法較盛,大家輩出,相比之下,帖派顯得式微。林散之投入帖派隊伍,並成為帖學巨擘。如果說在現代帖派中的一些大手筆還依然保留著某種傳統中的纖細、柔弱,更偏重於秀美的美學特點,而在林散之的書法中,則極大地加強了雄強、奇變、蒼辣的成分,從而加強了一種力量感,特別在晚年的作品中,具有天然渾成的樸厚與灑脫。從這種意義上說,林散之實踐他所謂的“變者生之機”的藝術觀念,對顯得有些萎靡的現代草書,進行了一定的突破與改革,而且這種創造性的努力已經成功了。
林散之書法的意義不僅在於富有個性的“散草”的創立,以及有關相應的結字、章法、用筆等方麵的創造性的價值,而且還在於,啟示現當代書家在繼承深厚傳統的基礎上,如何與新的時代共同邁進,是否敢於並能夠作出雖是循序漸進,但卻是不斷地突破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