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深亮
趙孟頫,字子昂,號鬆雪,鬆雪道人,又號歐波亭長、水精宮道人等,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禦史程钜夫“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趙孟頫等十餘人,被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受到朝廷的重視。先任兵部郎中,後為翰林學士承旨,死後封魏國公,諡文敏。他生於宋寶祐二年甲寅(1254年),卒於元至元二年壬戌(1322年),享年六十九歲。他不僅是一位地位顯赫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書畫家。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真、行書著稱於世,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在我國書法史占有重要地位。
由於趙孟頫書法的高深藝術造詣和“榮際五朝,名滿四海”的地位,故作偽之人很多,據明代鄧韍記載:明嘉靖以前,浙東、浙西仿趙孟頫書畫的,共有四百餘家。如何辨認趙孟頫書法的真偽呢?以下四點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一、筆法。要緊緊抓住趙孟頫書法用筆之法,趙孟頫書法,早年(約四十歲左右)宗法宋高宗趙構,並學習得很刻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每得片紙,必書而後棄去”,“一日能寫萬字”。高宗的書法真跡,見於傳世的,有遼寧省博物館藏行草書《洛神賦》卷和故宮博物院藏《後赤壁賦》書卷,二者該為高宗晚年書。從書風講,前者筆法蒼潤,有智永遺風;後者筆法更加蒼勁、秀逸。而趙氏早年的書風,和這種書風很近似。此外,與高宗書相似的,還有天津藝術博物館藏《中興瑞應圖》中題跋和馬和之《毛詩圖》中對題,這些都是高宗書法的風格,趙孟頫早年學的就是這一路。趙孟頫中、晚年書風,宗法王羲之、王獻之,旁及李北海和柳公權等諸家,而以二王的學習最見成效。他學習古法而又不為陳法所拘,能融洽各家之長,後自成一體。他的書法,用筆圓轉遒麗,結構嚴謹,逸致翩翩,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深受廣大書法愛好者的青睞,人稱他的書為趙體。而作偽之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模仿的趙字,隻是表麵上的形似,而內在的氣質,"神似"是學不到的。因為每一人的人品、氣質及執筆、下筆的方式方法,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