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對書法創作三個現象的思考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3: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572]次

唐雲 2005-5-14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作為國粹的書法藝術得到了全方位、高層麵的迅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長足進步。1、1982年,中國書法協會成立,緊接著省、市、縣(區)各級書協相繼建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廣泛的書法藝術“網絡”,這是主流。全國各地民間書畫社團如雨後春筍地問世,也發揮了一定的推動作用;2、《中國書法》、《書法研究》、《書法》等具有權威性的專業刊物應運而生,時下各地名目繁多的書法或與之相關的報刊雜誌不計其數:3、高等教育的書法專業與博士點(還有博士後)、碩士點等,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書法教育體係;4、各級展覽與業餘培訓更是深入人心,推波助瀾。
    與此同時,市場經濟與商品流通。書法作品與其他藝術品一樣已穩步走入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紅火場麵。金錢的誘惑,有了財力以後社會地位的改變,必然重塑世人的價值觀。於是書法創作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出現三個“誤區”。頗值得我們思考與剖析。
    一
    書法創作是書法藝術本體的最重要部分。它彰顯了書法家的學養、審美品味與風格取向。人所共知,書法是國粹,是西方人眼中“東方三大瑰寶”之一。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曆史時期書法創作的水平應當如實準確地反映出這個時代的文化容量與藝術造詣。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更賦予嶄新的精神內涵;也就是傳統文化理念與西方文化的碰撞、摩擦、磨合的新格局、新走向、新成果。當代人既看到了我們所取得的成績,也應當意識到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症結所在:
    1、書體單一:從各個級別的展覽會、個人或群體書法作品集、專業性刊物發表的作品(其中相當數量的作品已被視為經典、被看成是當代書法創作的高峰)均以草、行書為主。本文之所以不按習慣提法排列篆、隸、楷、行、草,而是將草書放在前麵,是因為草書是當代書法創作的重點,是主攻方向。細心觀察愈是地位高、名氣大、成就宣赫的書家以及全國各地(在當地具有舉足輕重、號召力的書家,如書協主席、副主席、常務理事若幹名、專家教授等名人)絕大多數以草書著稱於

[1] [2] [3] [4] [5] [6]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