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齊白石書法述評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3: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144]次

我國現代書畫家、篆刻家齊白石原名純芝,字渭清,後更名璜,字萍生,號白石。“白石”是借用湖南湘潭老家村莊的名字。齊白石的藝術經曆很有傳奇色彩,詩書畫印皆有建樹,自認為“詩詞第一,篆刻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

齊白石4歲時祖父教識字,8歲時讀《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家詩》,並開始用毛筆描紅。年輕的齊白石有一段時間做雕花木匠以維持生計。出於對藝術的摯愛,他拜胡沁園、陳少蕃為師學詩畫。《白石自狀略》雲:“年二十有七,慕胡沁園、陳少蕃二先生為一方風雅正人君子,事為師,學詩畫。”齊白石晚年有《往事示兒輩詩》雲:“村書無角宿緣遲,廿七年華始有師。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燒鬆火讀唐詩。”此後他與黎鬆安等成立“龍山詩社”,共有七人,人稱“龍山七子”,齊白石因年齡最長而被推為社長。從1902年起,齊白石出遊陝西、北京、江西、廣東和廣西五省,七年間“五出五歸”,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增長了很多見識,也積累了很多畫稿。由此可知,他所走的仍然是傳統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路子。

和所有成功的書家一樣,齊白石書法發展也有一個出入古賢門庭的學書過程。他說:“竊意好學者無論詩文書畫刻,始先必學於古人或近時賢。大入其室,然後必須自造門戶,另具自家派別,是謂名家。”齊白石早年學書啟蒙於“館閣體”,27歲時專臨鄉賢何紹基,不惑之年寫《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而後以金農手劄為範,此外還涉獵李邕、鄭板橋和吳昌碩等。他在《學書自述》中說:“書法得李北海、何紹基、金冬心、鄭板橋與《天發神讖碑》得蒼勁。”齊白石對他所心儀的書家都用心體悟,臨池不輟,浸淫很深,不淺嚐輒止,故均頗得神髓。他把前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道理體會得很深刻,曾言:“我是學習人家,不是模仿人家,學的是筆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不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