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書道原微——論書法藝術的美學精神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0: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364]次

書道原微——論書法藝術的美學精神  
一、書以尚道——書法的美學境界
   1.圖龍寫瑞,龍的圖騰文明;探賾索奧,道的景仰藝術
  中華民族曆來崇尚龍的圖騰,迄今仍以龍作為民族象征。東方巨龍借代東方文明古國,龍的傳人借代炎黃子孫。以龍象征騰飛,興雲播雨,上天入海;象征祥瑞,喜樂康泰,吉祥如意;象征民族進步和幸福;千百年來,這種龍的圖騰,龍的象征,龍的精神,便與人們有著不解之緣,根深蒂固,代代相傳。帝王天子謂真龍天子,臣民亦名龍子龍孫,觀念中吉祥如龍,威猛如龍,騰達如龍,俊傑如龍…生活中雕龍繪龍飾龍,文化生活中,龍的成分一至於此。古代,上至帝王祭廟封禪禮神,下至平民的卜卦祈福祭祖,在極大程度上,文字不能說不是一種祭品,與神靈之祭書不可謂不虔誠,誠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充滿了敬畏、感恩和祈願。龍是美好理想的象征,龍是萬能之神的象征。龍的圖騰是東土子民對其神靈的原始膜拜。
  這種膜拜逐漸藝術化。藝術源於生活,“夫書肇於自然”(蔡邕《九勢》),龍的傳人便衍生龍形之書。於是,書法無論其實用功能還是審美功便有了其圖騰的初衷。甲金篆籀草的形體線條頗多龍形的象形意味,便是佐證。又如:“一,龍書,太昊庖犧氏獲景龍之瑞,始作龍書;四十五,…蛇書,魯人唐終,當漢、魏之際,夢龍繞身,寤而作之”(唐韋續《五十六種書》)。“文也者,其道煥焉”。不過此時的道含有極大的客觀唯心色彩,外化而為龍蛇身形之書。龍豈易得而見乎?以龍蛇身,易之以蛇可矣。故曆代多以龍蛇之象論書:“蜿蜒軒翥,虯龍盤遊…矯然突出,若龍騰於川…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龍蛇之芬yùn@①…騰蛇赴穴,頭沒尾垂…蟲蛇虯@②,或往或還…淩魚奮尾,駭龍反據,投空自竄,張設牙距…狀如龍蛇之透水…似虯龍之蜿蜒…疾若驚蛇之失道…澤蛟之相絞…宛轉而起蟠龍…龍躍天門…奔蛇走虺勢入座…右軍如龍,北海如象…字成每畏龍蛇走…不宜傷長,長則似死蛇掛樹…行行若縈春蚓,字字若綰秋蛇……”。[1]
  隨著曆史的進程,人的自我意識的舒張,書法藝術進而人格化與道化,由對神的膜拜衍化為對宇宙自然社會人生及其真諦——“道”的景仰與追尋。經孔夫子修訂的《易》經乃是先聖超人智慧的結晶,後世的人生寶鑒。“…《易》與天地準,故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