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重新審視明代書法藝術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0: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562]次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漢字之興,肇自新石器時代,徵諸殷商甲骨文字、彝銘文字之美備,至今當有四千年以上的曆史。文字形質時代之需,由古籀而篆隸,而草、而楷、而行,遞相演進;書法藝術亦隨著漢字的發展不斷推移,由點畫、結構、體勢、風格、意境、神彩的爭奇鬥豔,繁衍出新,其洋洋大觀,真可謂星漢爛漫。而明代書家對擬古剽剝的有力批判、對優良傳統的可貴繼承以及對新奇書風的艱苦探索和藝術天趣的強烈追求,更使明代書法成為爛漫星漢中的一顆璀燦明珠。
    其時,有“回歸”魏晉、唐宋之超越,有個性解放、大破“古法”之創新。這種曆史之“回歸”其貌為複古“逆退”,其質為文化“反思”,一方麵是古老藝術文化之“回歸”,一方麵是傳統思想文化之“反叛”。“回歸”與“反叛”,兩大情結緊緊扭合在一起,衝破帖學與碑學的夾縫,“帶動社會和文化奮然前行”。這一中國社會進入近現代社會過程中出現的奇異景觀,使明清書法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成功地樹起了又一座豐碑。
    (一)帖學鼎盛刻帖興起方駕魏晉唐宋
    明朝各代皇帝,均喜好收藏古人書畫墨跡,臨習“二王”,且科舉取仕重書法。故帖學大興。其時盛況正如《書林藻鑒》雲:“成祖好文喜書,嚐詔求四方善書之士以寫外製,雙詔簡其尤善者於翰林寫內製。凡寫內製者,皆授中書舍人。複選舍人二十八人專習羲獻書,使黃淮領之,且出秘府所藏古名人法書,俾有暇益進所能。故於時帖學最盛”、“夫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明之諸帝既並重帖學,宜士大夫之鹹究心於此也。帖學大行,故明人類能行草,雖絕不知名者,亦有可觀。簡牘之美,幾越唐宋。”明之諸帝,除極重帖學外,私家刻帖也十分活躍,如《書學史》雲:“明代帖學既大行,故法帖之傳刻亦盛。”其著者,據《書學史》與《書林藻鑒》著述所考,有常性翻刻《淳化閣帖》於泉洲曰《泉洲帖》、周憲王所刻《東書堂帖》、文徵明所刻《停雲館帖》、董其昌所刻《戲鴻堂帖》、華東沙所刻《真賞齋帖》、陳眉公所刻蘇東坡書為《晚香堂帖》、刻米海嶽書為《米儀堂帖》,邢侗所刻《米禽館帖》、王鐸所刻《擬山園帖》等等。這些人大都是當朝書法大家或大鑒賞家,加上他們尚未托出的曆史名人墨跡,從漢魏六朝到宋元,特別是魏、晉、唐、宋,既為明人提供了優秀習書的

[1] [2] [3] [4] [5] [6]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