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生平書藝述評
一、
白蕉(1907—1969),本姓何,名馥,字遠香。號旭如,又署複翁、複生、濟廬,別署雲間居士、仇紙恩墨廢寢忘食人等。曾為上海美協會員、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會員、上海中國書畫院書畫師。
1907年11月3日,白蕉出生於上海金山縣張堰鎮。1919年,白蕉12歲時,五四運動爆發,中國政局陷入混亂,所以在學生時代,他積極投入報國愛國的熱潮,曾擔任重山縣青年部長,並與進步同鄉創辦進步刊物《青年之聲》,宣傳愛國思想,同千百萬工農群眾去迎接北伐軍。 1923年,白蕉16歲時,告別故鄉,考入上海英語專修學校,通過同學蔣丹麟結識徐悲鴻,與徐悲鴻、周練霞、徐建奇,和戚石印夫婦一起加入蔣梅笙組織的詩社。稍後,白蕉又結識於右任,現存白蕉最早作品即1926年與於右任合作的書法長卷。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國內政局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愛國青年慘遭殺害,白蕉因此失學。後應鴻英圖書館董事長黃炎培之邀,到圖書館任《人文月刊》編輯,抗戰爆發,圖書館基金告罄,擬遣散館員,陳寶鴻建議推選白蕉為館主任,白蕉做了大量工作,使圖書館賴以維持。在任圖書館主任期間,白蕉寫成《袁世凱與中華民國》一書,影射蔣介石不要重蹈袁世凱之覆轍,受到黃炎培、柳亞子、葉楚傖讚賞,此書是研究近代史的重要資料。內戰時,難民饑寒交迫、陳屍街頭,上層統治者卻花天酒地,白蕉憤然作《悲上海》詩,痛斥當局的腐敗。
1937年,抗戰爆發,白蕉避難上海,執教於上海光華大學附中,與高逸鴻、唐雲、張炎夫等組織“天風書畫社”,並以詩書與郭晴湖訂交。同時,積極參與徐悲鴻舉辦義賣畫展,為難民募捐。1938年,日軍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