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潘天壽的書法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0: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211]次

潘天壽先生畫名滿天下,書名為畫名所掩,時人論述不多。
    潘先生平是常談“書畫同源”問題。書與畫確實是同源的。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西部亞洲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實際上是簡單的繪畫。我國甘肅辛店出的原始社會陶器上的給畫裝飾,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上的刀刻符號,這些形象,或用線條,或用平塗,線條居多數,有些已含有文字的意味。現在我國考古學者正在從事探索早於殷商甲骨文的夏代文字,說它是文字也好,符號也好,一般都用線條來表現,也便是中國最早的象形文字(也有指事文字。唐蘭先生則診斷指事也是象形之一種)。後世書畫分途,各自發展,但在技法上始終有共同之處,就是離不開線條。南齊謝赫所提倡學畫六法,第一氣韻生動,第二骨法用筆,第五經營位置,第六傳移模寫。六法之中有四法是書畫共同的。特別是對骨法用筆,潘先生很重視。他有一次自題所作鬆石:“偶然落筆,輒思古人屋漏痕、折釵股。”屋漏、折釵股是唐代書家比喻書法的名言,潘先生就應用到畫法上來,也便是對骨法用筆一注腳。古往今來,用書法作畫,用畫法作書,書畫合一,成就卓越的大家,如徐文長、八大山人、吳昌碩,寥寥可數。世稱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徐、朱、吳名家,包括潘先生的作品,作上述兩句外,還可加一句:“書中有畫,畫中有書”。以上說明書畫兩者不但同源,而且一向是姊妹兄弟,十分親切,直到如今。
    潘先生對書法功夫很深,經常臨讀碑帖,兼長各體,包括文字組織結構不同的“字體”與後世藝術風格不同的某一家某於派的“書體”。甲骨文、石鼓文、秦篆、漢隸、章草、真書、行書,二三千年來各個不同的體製、流派,經過他的分析、賞會、提煉、吸收,應用到筆底來,無不沉雄飛動,自具風格。我最喜愛他的隸書、行書,境界很高。他自己平日題寫,也用這兩體居多。他的隸書,淵源於《秦詔版》、《萊子候》、《褒斜道》、《大三公山》、《楊孟文》諸刻 ,融會變化。始則以奇取勝,終則以平取勝。,也便是孫過庭“既能險絕,複歸平正”的說法。他論畫每稱引藥地和尚“不以平廢奇,不以奇廢平”這句話。我們欣賞他的隸書,要從平中求奇,奇中求平,才能得其真際。他的行草,對晉唐法帖有相當厚的基礎。中年以後特別心愛黃石齋,但也不以黃石齋的成法自囿。運筆方圓並用,變化多姿。同時應用繪畫上經營位置的技法來字幅。大小、疏密、斜正、錯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