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抱一齋論書:王羲之彼岸的筆法世界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0: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794]次

常言道:筆法生結構,書法筆法的演變,與書體的形成確有重大關係。邱振中在考察過筆法演變的問題後,提到楷書筆法產生以前的筆法,認為“楷書形成前——或者更準確地說,楷書的影響擴大到整個書法領域之前的筆法史,主要是絞轉筆法形成並發展的曆史”。筆者同意這個觀點,在此不再贅述,筆者在這裏想說的,是王羲之對後人理解前人筆法的影響。
   
    筆法嬗變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沒有哪個時代的筆法能離開前代筆法的影響,也沒有哪個時代的筆法不在前代筆法的基礎上有所增損。這是一個毫不間斷的過程。所以,在相鄰的兩個時代,筆法的嬗變是連續的,後一時代的人很容易了解和它相鄰的前一時代的筆法,但是對於相隔的兩個時代,卻很容易造成隔閡,當政府有意識地進行文字革新或某一時代出現書法巨人的時候,由於後者的出現,使相隔時代的筆法受到遮蔽的可能性更大。舉例說,熹平四年(公元175)三月,東漢政府在召集諸儒正校正五經文字時,曾在太學門外立石,由蔡邕書丹,使工鐫刻,作為後學取正的榜樣,魏正始年間,曾刻三體石經,用古文、篆書和隸書三種字體書刻,作為後人學習文字的規範。在這兩個重大舉措中,無疑對前代的文字有所增損,在為書法帶來新的質素的同時,也遮蔽了在其以前的部分筆法。
    在中國書法史上,王羲之是聖人,他對書法最大的貢獻,即是“增損古法”,使“舊體”變成“新體”,一方麵,他總結了在他以前的楷書和行書因素,使楷書和行書得以成熟,另一方麵,他將楷書的“提按”用筆滲透到章草書法,使章草模式淡化,從而使章草演變成今草。他的“一增”,為中國書法帶來許多新的質素,但是他的“一損”,卻遮蔽了其前的筆法。而且,由於他是“聖人”,後世鹹以為法,所以這影響就更加巨大,王羲之書法產生後,在其以前的筆法就成了一個真正的“彼岸世界”。

    “簡化”,是中國文字發展的大勢,這是“實用”的目的導致的。王羲之“增損古法”,走的也是“簡化”的路子,目的在於“妍美流便”,王羲之的“簡化”,主要表現在“舊體(隸書及章草模式)的淡化”和“今體(楷書、行書和今草模式)的確立”兩個方麵,但這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他通過“提按”用筆的“雙刃劍”一下達到了這兩個目的。這其中的關鍵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