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沙孟海論書家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0: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738]次

翁方剛  字正三,號覃溪穀,又號蘇齋,直隸大興人,官至內閣學士。
   翁方剛終身歐虞,誰都這樣地評論他,沒有異詞。現在我且把他的書法分析起來:他的用筆,完全致力於大歐的《化度寺碑》;他的布白,完全取法於虞世南的《孔祭酒碑》。說的遠些,他是從《洛神賦》出來的。——鍾王小楷,都作扁行,隻有《洛神賦》純是長形的了。王寫這一體最好,翁方剛是用王的方法去學晉唐人的。
   翁方剛的時代,談金石的,已很多人。他對於金石學有長時間的研究,識見也廣,但看他對於各種碑帖的長或長古(他對這種古詩也自成一派),多麼仔細。推為一代大鑒賞家,不虛也!他既然有了這種識見,所以就不願意株守晉唐。他也兼寫秦篆漢隸,畢竟學力多,天才少,沒有什麼成績。可是那時鄧如石還沒有成名,海內寫篆隸的,確實沒有更好的人,他在北京,居然做了“書壇盟主”好多年,論其學問,確也有這個資格。
梅調鼎  字友竹,號赧翁,浙江慈溪人,布衣。
    梅調鼎不很著名,隻有上海寧波一方麵人知道他。他是個山林隱士,脾氣古怪,不肯隨便替人家寫字,尤其是達官貴人,是他所最厭忌的。因此,他在當時,名譽不大,到現在,他的作品,流傳也不多,說到他的作品的價值,不但當時沒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沒有這樣高逸的作品呢!他的書法,以二王為主,旁的無所不看,無所不寫。住在冷僻的慈溪,家裏有貧寒,搜集些碑帖,比別人家裏要艱難十倍。他對於《王聖教》,功夫最深,其次,帖裏麵的另簡短劄,隨時隨地流露古人的真意,反比冠冕堂皇的《蘭亭》、《樂毅論》等等好得多。初唐諸家,最得二王亂頭粗服的真趣,要算太守的《溫泉銘》,梅字的路數,和這一體很相近。

於二王以外別開一條路徑的

    黃道周  字幼平,一字幼玄,號石齋,福建漳浦人,官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忠烈。
    明季書家,可以奪王鐸之席的,隻有黃道周。黃道周學問品格,皆第一流。他對於書法,要在二王以外別開一條路徑出來。他大約看厭了千餘年來陳陳相因的字體,所以會發這個弘願。我們看了鄭勻的《書法流傳圖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