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後書法藝術”的審美誤區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0: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219]次

 “書,為心畫也”(楊雄《法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中,書法非常典型地代表著一種文化人格,體現著一種審美情致。進入信息時代,書法並沒有因為電腦鍵盤的書寫削弱了其實用功能而顯得窘迫,相反卻是大大地強化了它的審美功能。

  在這個極為推崇筆墨強度,講究線條形態,追求風格突破,叛逆傳統程式的後書法藝術時代,出現書法創作上的傾斜,審美上的偏頗,認識上的誤區本屬正常之事,似不必大驚小怪;但對於其中一些帶傾向性的問題,卻也不能放任自流。

  藝術底線的失守:解構筆墨線條,強求風格形式

  後書法藝術時代的時尚是崇尚流行,如今某種時尚正以強勁的勢態風靡筆墨領域,其具體的表現就是:筆墨線條的解構和風格形式的強製化,並大有覆蓋之勢和失控之態。它涉及的問題是,什麼是書法藝術的底線?這個底線該如何確認和守望。

  筆墨線條,可以講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物化載體和精神折射。石濤在《畫語錄》中深刻地破解了筆墨線條的真諦:“法於何立?立於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這著名的一畫說,確立了筆墨線條是中國書法最基本元素的原則。而書法之難也就難在筆墨線條,這不僅需要技法傳承、功力修煉,也需要審美啟悟和開拓突破。對此,元代大書法家趙孟是頗有心得的,“書法以用筆為上”(《跋定武蘭亭》)。無論是前或後書法藝術時代,“用筆為上”,線條為魂,是書法藝術的底線。而現在有些書法者為了追求審美的刺激,眼球的驚悚,首先是將筆墨線條人為地解構打散,故意肢解搞亂,廢棄最基本的筆墨功能和技法要求,用筆狂抹亂塗,線條形神渙散,完全失去了筆墨的形質和審美的效應,其視覺直感是筆墨線條好似經曆了一場強地震,一片斷壁殘垣。有的則將兩張紙合並在一起書寫,然後抽掉其中的一半,使之殘缺。還有的是仿尺牘化,將字信筆塗抹,然後再增刪修改,使之草稿化。如果這僅是個別人偶爾的書法遊戲行為,似不必苛求,問題是此類時尚的書法作品不僅是各種書展的常客,而且還時常獲獎。凡此種種,還都貼上風格的標簽。從創作心理和藝術動機來看,有自我表現和投機取巧之嫌。當代篆刻的風格取向也有同樣問題,如一味玩幼稚,偽天真,假弱智,使風格簡單地異化為反傳統,片麵地追求極端性。

  審美覺悟的缺失:藝術追求的低俗化傾向

  書法的審美,屬於藝術意識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