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論“醜書”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0: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093]次

長期以來,各種報刊雜誌上批評“醜書”的文章很多,指責現在許多展覽作品甚至獲獎作品在創作時“不往美觀上去寫”,有意漠視用筆,破壞結體,誇張變形等等。對這些意見我不能苟同,覺得他們在認識上有兩個錯誤:一是不知道美是生命的感悟,是意誌的體現,是有血有肉的鮮活的形象,誤將漂亮作為美,將打破局部的四平八穩、不講究外在、媚巧的作品貶之為醜。

  二是不知道書法史上的“醜書”都是時代精神的表現,不同時期有不同內容,因此批評起來教條主義,無的放矢。對這兩種錯誤,前者屬於美學理論方麵的問題,隻要翻一下《藝術概論》就可以明白,用不著贅述。後者屬於書法史觀的問題,前人沒有論及,我想談些自己的看法。

  存在決定意識,任何一種精神現象包括審美觀念,都有它產生的社會原因,並且,隨著社會原因的變化而不斷修正、充實和發展。當一種風格被大家接受並被奉為美的標準時,凡是新生的、與之相反的風格必然會被視為“醜書”,清初,與帖學對壘的碑學開始崛起,也就是“醜書”實踐和理論的濫觴。“醜書”發展至今已有三、四百年,這段曆史可分三個階段。

  《一》

  講起“醜書”人們馬上會想起傅山的名言:“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這種極端的非此即彼的選言判斷表現了一個藝術家的反潮流精神,聯想到傅山的一貫思想:作字貴在無倪,無布置等當之意,信手行去,一派天機等等,他提倡四寧四毋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抒發真情實感,體現生命意誌,超越一般意義上的漂亮,追求藝術本質的美。

  傅山的這段話還有上下文,上文說自己學書深受趙孟頫、董其昌的毒害,下文說:非如此,不足以挽狂瀾於既倒。整段文字沒有具體闡述拙、醜、支離和真率,但是有趙孟頫和董其昌的反麵參照,其內容也就不言自明了。 回顧帖學曆史,從二王到清初,經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各種風格形式已得到相當充分的表現,很難再有新的發展。當時書法家大多匍伏在趙孟頫下,拜倒在董其昌門庭,風格麵貌陳陳相因,媚巧靡弱。

  這時,傅山提出四寧四毋的口號,無疑是振聾發聵的當頭棒喝,宣告了向帖學審美標準和創作方法的開戰。而且,他主張的拙、醜、支離和真率,與漢魏六朝時期碑版墓誌和造像題記的書法風格相同,因此也可以說預告了碑學的發端。 明代後期,最著名的書法理論著作是項穆的《書法雅言》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