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淺談鋼筆臨《蜀素貼》
發表日期:2006-10-27 01:09: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229]次

《蜀素貼》是米芾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的乘興之作,堪稱米芾最為優秀的代表作。全貼556字,這裏是筆者用鋼筆臨寫的第一首《擬古》。

用鋼筆直接臨寫古貼是練習硬筆書法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取法乎上”,這樣寫出的字和線條更富有質感,更有韻味,而少了匠氣。當前許多硬筆書法家的硬筆字都受到毛筆書法的影響。

臨寫此貼前,先要多多讀貼,了解全貼的章法、風格、結構、用筆等內容,建立起對字帖的初步整體印象。當然讀貼不是一天兩天看看就可以的,需要把字帖置於案頭,經常揣摩,隻要用心“讀”,每次都會有新的感悟和發現。該貼采用手卷的形式,每一豎行都有分欄。風格上除具有米字一貫的“快劍斬陣,痛快淋漓”的特點外,多了些沉穩的成分。全篇氣韻生動,引人入勝。就結構看,該貼寓欹側變化於平實之中,每個字都寫得生動活潑又重心平穩。至於用筆方麵,值得仔細把握推敲的就更多了:方圓筆、藏露鋒的兼施,相同字形、筆劃的不同處理,墨色濃淡、運筆過程等等,以上這些,如能一一熟記於心,則有了好的開頭,等於成功了一半了。

眼高了還要轉化為手高,這就要靠平時的臨習。開始練習時,不求速度快,力求用筆、結體與原貼保持一致,一個字一個字地對著練,每寫好一個字就與原貼相比較,找出差距,再寫時再改正,如此循環住複,直至能脫開原貼為止。這一階段要與前一階段讀貼中結構、用筆的內容結合起來,特別對一些比較特別的字要重點把握好,如“牽、本”的行筆過程,“射、拍”的結構,“旖、旋、見、歲、寒”等字的用筆,兩個“不”取勢的不同,三點水、豎鉤、木字旁的變化等等。寫好每個字後,就要進行行字的練習了,要重點注意字與字的揖讓、呼應、字距等。這一階段是寫出原貼氣韻的關鍵環節,因此,要多寫,多體會、多感悟。

在臨寫全貼之前,有必要了解米芾創作《蜀素貼》的背景,就如我們練習《蘭亭序》、《祭侄稿》要明確王羲之和顏真卿作書的環境和心境一樣。該貼創作於米芾39歲時,是他書風成熟期的作品。其時,正是“山清氣爽九秋天”的大好時節,米芾應好友湖州知事林希的邀請作“湖州之遊”。在“浩浩將我行”的時候,林希出示了這幅珍藏了44年的羅素求書。朋友的盛情,珍貴的蜀素,行將的遊曆無不激起米芾的創作激情。於是,他乘興連書了八首近作詩,產生了這幅光照千秋的名作。

讀著一個個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