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中小學恢複書法教學呼聲急切 文化傳統殛待傳承
發表日期:2006-10-27 00:52: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617]次

R>   本網訊:今年3月,廣東省政協主席陳紹基在全國兩會上呼籲在青少年中恢複書法教學,使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形式得以傳承與振興。半年過去。日前廣東省教育廳體育和藝術科副主任周鳳甫正式把相關的計劃提交給了教育廳審議。   “我們的目的不是培養書法家,而是國民教育、文化傳承。”陳紹基建議,各級教育部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製宜,在中小學恢複開設毛筆書法課。原則上每周至少開設一節課,不搞一刀切。 書法開課,成了社會普遍而急切的呼聲。   用現代理念弘揚傳統文化   周鳳甫說,經調研,這個教學體係應該有三個層次:把書法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麵向所有學生,作為學生必要的一種素質教育;讓書法成為一些學校的特色教學項目;重點培養一些好苗子。前幾天周鳳甫碰到了中國書協副主席、廣東書協主席陳永正先生,陳永正說,解放後各種青少年書法比賽的獲獎者幾乎沒有一個在書法方麵成才的。必須反思我們的培養理念。   把書法作為課程的依據有二,一是教育部頒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課程分為三級:國家的地方的和學校的。現在在廣東範圍內開設這一課程,合理合法。再一個,就是廣東的教育發展規劃,周鳳甫希望通過書法教學的開展,打造廣東特色的教學和文化品牌,弘揚傳統文化。   周鳳甫強調把書法作為一門課程,是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並非專業教育。“書法具有深厚而鮮明的人文性。”除了可以繼承傳統文化,還可以通過書法修身養性。   理想的教學模式是一對一,把社會資源組織起來,如把書協、畫院的書法人才調動起來,直接帶學生或教學老師。至於長效機製,周鳳甫介紹說,要保證師資的培養、培訓,教材的編撰,在社會上推動機製性書法活動等等。“我也強調出人才,但我更看重的是把書法練習當作素質教育來看待。”周鳳甫說,不是搞教育的人未必明白,現在一說出人才就大搞應試教育,我們的目的不是培養書法家,而是國民教育、文化傳承。   周鳳甫認為書法是一個把手,可以開啟傳統文化的學習之門。但一定要通過現代的理念、觀念去認識書法、學習書法。   知名文化人陳侗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小提琴和書法,而不是鋼琴和繪畫。他說:我是想通過書法來幫助小孩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對社會有責任感的人,學習書法就是學習做人。“學繪畫容易培養現實主義者,學書法更容易培養觀念性的東西。”   書法是一種“文化形態”學習   9月19日,廣州美術學院10名研究生的書畫作品展在廣州美院美術館開幕。   廣州美術學院書法藝術研究室主任王見說,書法的教學與研究可以說在廣州美術學院基本上沒有基礎,原因很多。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因素是,廣州美院的中國畫教學主要是嶺南畫派的特征。而嶺南畫派在成形的時候,其主要特征是借鑒西法的寫生,強調對形態的描繪。但傳統的中國畫則比較強調筆墨書寫的表現力和筆墨線條的獨立審美價值,寫意畫尤甚。因此,廣州美術學院的中國畫教學重描繪、輕書寫,對與書寫性直接相關的書法要求一直比較忽視。1992年王見在美院辦個人書畫展時,關山月先生曾對他說,廣州美院的各係各專業都應該開書法課!   近些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式微,促使全國一些大學和全國一些重要的美術學院都開始重視對中國書法的研究。廣美自不例外,為了先打好書法教學的基礎,成立了書法篆刻研究室,盡管研究室的教師隻有1名。如果從學院教學科研的規模上看,這實在太小,王見稱為“極端的弱勢群體”。但學院仍然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招生人數上也有適當的傾斜。學院書記說:“這些年,我們有了大樓,但我們更需要大師!”所以,才有了今天的這個展覽。同時,“我們也是自己給自己打氣,自己給自己壯膽,辦展覽,造氛圍,抓學習,促研究。”   研究室的學術主張是重在繼承和發揚中國書法的傳統。主張堅持書法的文化性和限定性,不讚成或者反對無限外延。當然,也不忽略傳統書法在當今社會應當具有的現代性。“筆墨當隨時代”———“與時俱進”,但力避中國書壇“流行書風”的影響。如果再比較具體地講,就是提倡溯源的學習,主張對唐以前多種書體的研習和體會,不簡單地沿襲“二王”,但強調掌握“二王”書法係統中高超的技巧。   王見認為,學習中國書法,不能單一地就書法學書法(就像乒乓球運動員也有跑步、舉重等體能訓練一樣)。這是因為由書法的特征所決定。曆史上凡書有大成者,非大政治家、大學者不可。蘇東坡、毛澤東、於右任莫不如此。故學問見識是書法學習的重要底蘊和基本支撐。其次是畫畫,所謂“書畫同源”,書與畫同時學習能互相摻透,使學習互動提高。曆史上中國畫大家無一不是在書法上下過大功夫或小有成就。所以,在教學中對中國畫的研習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故在此展覽中,學生也必須展出自己的畫作。   因此,王見認為書法專業的研習絕對不能以單一造型藝術的觀點對付,須從繪畫、文史等比較全方位的意義上入手,才能獲得較為正確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認識到書法更多的應該是一種“文化形態”的學習。   王見說,中國書法的文化遺存是一個巨大的藝術寶庫,如果每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能力、感受去理解和研習書法,就能構成書法藝術的豐富多彩。展覽說明了這些同學正在這樣做。“相信他們將是廣東書法乃至中國書法發展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