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賈平凹對書法事件的雜感及王聖強回應
發表日期:2006-06-30 22:11:00 來源: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被閱讀[1691]次

賈平凹對書法事件的雜感及王聖強回應 ● 賈平凹 王聖強 新聞背景 據《北京娛樂信報》、《美術報》等媒體報道,近段時間,一位名叫王聖強的雜文作家就2003年《賈平凹的書法》一文入選餘秋雨主編的中學教材,在《人民網》上連續發表了《“賈平凹書法”入教材,餘秋雨徇私?》、《賈平凹的吹捧家們,別再糊弄人》等數篇文章。於是,關於賈平凹書法的藝術價值,以及這篇文章該不該入選教材等話題引發了一場"賈平凹書法入編教材風波"和關於"文化腐敗"的爭議。   雜感 ○賈平凹 前一陣子,書壇上突然起了罵聲,是在罵我。我因沒有訂書畫方麵的報刊,也笨得不會上網,竟然都不知道。待罵已經歇了,托人找那些文章來看,看著看著我就笑了。 罵我的原因其實很簡單:賈平凹的書法入編了教材。什麼教材,哪兒編的,編給誰的,編了哪個作品,這些我全然不知,事先無人通知,事後也無人寄了書籍來呀。起罵者好像很激動,還有幫罵者,也激動。罵是可以的,可以罵我不該到書畫領域來,蝗蟲吃過了界麼,更不該出版書畫集,搞展覽,還有不錯的市場。但罵的證據卻全都張冠李戴了。罵聲畢竟不悅耳,這如同蒼蠅,蒼蠅落在臉上,它吃不了你,甚至連血都叮不出來,隻是覺得不舒服,本能地揮一下手就罷了。而你揮一下手,蒼蠅飛了又來了,還要落在你的手背上,這就有了幽默。 近日收到一封信,是陝西的書畫評論家程征寄來的,他附了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程大利先生給他的信。程大利先生寫道:“五月份,北京娛樂信報記者一位張氏小姐打來電話,讓我對賈平凹書法入編教材一事談點看法,我最初婉拒,但她懇求再三,並說了肯定否定雙方意見之後想聽聽我的意見,我曾表示教材選用書法示範以曆代名帖名碑為宜,未加多言。不料,五月下旬的《信報》刊出消息,說彭利銘(北京一年輕人,市書協副主席)和我認為‘賈平凹書法入編教材簡直是胡鬧’雲雲。我看後十分氣憤,當即打電話質詢此事。《信報》張氏小姐和她的領導均向我表示歉意,並表示今後有我的言論見報一定要先給我看。於是我沒再追究。不料六月四日的《美術報》,又把這段並非我說的話引用了一回,天下的好事者真的不少,令我生氣之餘也哭笑不得。”程大利先生在信中告誡程征先生:“做學問離媒體越遠越好,陷阱多多,兄當慎之。” 讀了程大利先生的信,我被他的真誠感動,他說出了真相,而以往有許許多多的事件過去就過去了,真相無從揭破。程先生是真的生氣了,其實也不必,文學藝術界從來各色人等,尤其現在社會浮躁,有人要出名,有人要賺錢,有人要熱鬧,肯定要製造許多罵聲,不是常常都有人工降雨嗎?要過山林,山林裏必有狼虎,要過沼澤,就得忍受蛙鳴和蚊轟麼。唐玄奘是值得永遠學習的,他“取經以誠,伏魔以力”,我缺乏的正是這點。   對賈平凹“雜感”的回應 ——再談“賈平凹現象” ○王聖強 7月23日的《美術報》發表賈平凹的《雜感》後,8月23日的《文彙報》緊接著又刊登了的一篇內容相同名字稍有變動的雜感——這次在標題後麵還綴著編號,一二三四,可見賈平凹的文章跟他的字畫一樣,批量生產係列化,比較雜,“雜感”二字當之無愧。這個不點名的“雜感二號”是針對包括我在內的一些對賈平凹書法的批評者和質疑者,其它幾號是砸誰的不得而知了。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其它雜感應該是砸文學批評家李建軍的,這個治病救文的“文壇清道夫”沒少遭到賈平凹的拒諫和反咬。在網絡上有人罵我和李建軍是一丘之貉,這是對李建軍的侮辱和對在下的抬舉,建軍博士是當今文壇少有的幾個敢說真話的批評家之一,能跟他站在一起死也瞑目了。沒看到當下文壇“評論家”、“批評家”都成了“吹捧家”的代名詞了嗎,作家和所謂的批評家眉來眼去狼狽為奸,你誇我是“天才”我誇你是“鬼才”,兩斤花椒燉小雞,也不嫌個肉麻。 在“雜感二號”中,賈先生對自己的書法入教材所引起的爭議大發了一通感慨。本來“賈平凹書法事件”在各大報刊一番熱議後,已經塵埃落定。賈先生現在以一個受害者的身份站出來舊事重提,我作為這個事件的肇事者也不能冷落了這位著名作家、書法家、畫家、碩導、中國作家協會理事、西安市文聯主席、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篇幅所限,以下省略無數字——作者注)。 賈先生在文章中說沒看到自己的書法入教材,憨著個臉在那“哪兒編的,編給誰的,編了哪個作品”。你就不能按圖索驥找來瞻仰瞻仰到底編的是什麼玩意兒,那錢在別人腰包裏掖的緊緊的你都能想辦法賺過來,這點事難著大師您了?這也怪餘秋雨的小嘍羅,編完了你也應該給賈大師寄本樣書,這麼大的好事也不報個喜。 賈先生一直把不成全“大師”的好事,不買“大師”帳的人一概斥之為想借他出名,先發製人,從動機上把對方駁倒,壓根不跟你說正事,這次也沒落這個俗套,回避話題,轉移視線,一再暗示“社會浮躁,有人要出名,有人要賺錢,有人要熱鬧,肯定要製造許多罵聲”——要賺錢、要熱鬧、要製造許多罵聲、“炒完《廢都》炒字畫”的人有,但不是別人。我還知道有一種炒作方法叫做“授人以柄”,故意製造些“麒麟皮下”的事端誘人批評,能引起圍攻更是求之不得,自己卻躲在幕後沾沾自喜的舔著手指頭數錢,聽說這也是“明星作家”發展名人經濟的重要策略。 賈先生在對待批評上和餘秋雨一個熊樣,一副“寡人無疾”的德行,真可謂是“一對活寶,兩個文霸”!難怪前段日子有個混球小子把兩位大師捆在一起罵,把賈大師書法入教材的責任全部怪罪在了餘秋雨頭上,害的餘大師狗血淋頭有口難辯,還危言聳聽說這是一種“文化腐敗”。我對這小子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告訴他賈餘根本不是人,說慌了,賈餘根本不是一類人。餘秋雨先生做學問的精神多讓人欽佩啊,他在創作上多艱辛多難產啊,這從他的書名裏就能看出來——“文化苦旅”,可惜就可惜在“苦旅”了大半輩子結果是“千年一痰”。賈平凹就沒他那個精神,過著“浮躁”的生活,寫字賣畫做演講,但創作上倒比餘秋雨高產,一年千痰。餘秋雨怎麼會在“一年千痰”裏“千裏挑一”幫著賈平凹做宣傳呢,這不明喊著說身為“中國五千年文化代言人”的餘大師人格破產嗎? 冒犯的問一下,外人對“大師”的蹩腳大字大加讚賞,賈先生可當真?往教材裏選是名至實歸?批評者都是動機不純?賈先生嘮叨程大利的一段話是什麼意思,是想說明程大利並未否認自己的字,並未說自己的字入教材“簡直是胡鬧”?難道是我跟《北京信報》合夥坑害了你們?說實話,到現在我連《信報》的報紙也沒看到,更不認識報道此事的記者,我是在極其偶然的情況下在網上看到《信報》的新聞,才在知道因為咱在文章中言“大師”的字不入流引起了爭議。如果賈先生認為這裏麵有“陷阱”的話,我想挖坑的也不是外人。有個詞叫自掘什麼來著,瞧我這腦子,記不起來了。 既然賈大師認為我是在借他出名,我也不想為這個問題掰扯什麼,說這個也偏離主題,大師這麼認為,我也就這麼承認了。我不但想出名,而且還琢磨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成名方法,不信你看拙文《教你如何快速成名》。 恕小子混蛋在這直言,小子當年求學的時候是學的美術係,如果我們當時書畫作業鼓搗成這個樣子,買塊豆腐一頭撞死的心都有。 我善意的提醒一下賈先生,你不是在賣字畫,你賣的是你的名氣、頭銜和人格!原江西省副省長胡長清同誌就跟賈先生走的是一條路,可謂誌同道合,不知道是不是師出同門。他的一手蹩腳字也沒少賣錢,一時間“南長清北長清,大街小巷胡長清”,最後走向了不歸路。我想賈先生也不想看到別人大罵“假煙假酒賈平凹,廢人廢都廢作家”,落個早節晚節都不保吧? 至於賈先生所說的“蝗蟲吃過了界”,那是大大的誤會,真是蝗蟲吃過了界我也就不說什麼了,怕隻怕“蝗蟲拉過了界”,甚至通過各種關係把自己粗製濫造騷味刺鼻的作品選到教材裏麵標榜後人。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價格最低也能賣個兩萬二,還臨什麼池學什麼帖啊,這不登峰造極自成一家了嗎。 賈先生也不必裝的比竇娥還冤,沒人反對你賈平凹賣字賣畫,但你必須保證你賣的是字是畫而不是其它。為避免再有人攻擊你的那些作品,以後的路子我給你想好了,有兩條路可以走,大師任選其一:第一,找幾個丹青妙手專門給你畫畫,你就負責往上蓋那個“平凹”字樣的章;第二,下點工夫,虛心學習,拿出自己真正服人的作品來,而不是目前這些非字非畫的欺世之作。“大師”巧立名目的“天才國畫”和“智性書法”,很可能能在眾多哥們和無聊文人的吹捧下投機取巧賺來大把大把的銀子,但想換得別人的尊重,難了點。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賈先生自重——我的意思是讓您自我保重,身體要緊。 在這裏我也想給同鄉程大利先生留個言:我們應該呼籲學術領域有一個好的風氣,用作品說話,不為官諱,不為名人諱,否則的話隻會助長社會歪風邪氣,成就一批弄虛作假的,富了一幫投機倒把的。我想,這不是任何人願意看到的文化現象。 【回到首頁】 【我要發言】 【關閉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