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習書法,而立有三走入正道,十幾載求藝之旅,功未成,名難就。少有頓悟,感觸最深的莫過於“勤”與“多”二字,勤,即:手勤、足勤、眼勤、耳勤,勤學、勤問、勤思、勤練,在勤奮中求精,在認識上提高。 多,即:多看、多臨、多想、多用、求量到質的飛躍。
習字為人,道理相通。做人應明誠正直,厚道尚德,字亦應規範嚴謹,雅逸合度。做人應表裏如一,光明磊落,字亦應遒勁圓潤,疏朗大方,一筆一畫,一招一式須處處到位,來不得半點虛假,隻有這樣,方可悟出書法之真諦。
李白詩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難就難在山道艱險。今書道中人談寫字悟,悟就悟在超凡脫俗。餘認為: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貴在堅持,心誠則悟。
閱美文,行已路。臨古帖,寫我字,乃餘之信條。心係傳統,於古為徒,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貴在借鑒。古人雲,臨帖任我書,盜也,非學也,參古任我書,借也,非盜也,講的就是借鑒之理。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清.王澍.臨古}。
學書帖為本,論為輔,換言之,不明理,難理事。故帖論相輔相存,互為關係。先臨帖,後論帖,再化帖,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返回感性,如此循環升華,方能長進。
古往今來,法帖定論,無可厚非,後人臨摹,一在於承先啟後,二在弘揚光大,而後者是關鍵,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能發展,千變萬化,莫過於篆、隸、楷、行、草五大書體,嬗變於形體之上,蘊藏與翰墨之中。
篆書法古,規矩森嚴,用筆如綿裹鐵,行筆如蠶吐絲,要求圓、瘦,參差,而篆書甚至遠於篆書之書,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僅為業內人士賞玩,傳播有限。
隸書沉勁,奇宕斯健,遒勁古拙,斬釘截鐵,挑撥平硬如折刀頭,尤其是漢隸,深受書壇乃至整個社會關愛,故生命力強。
楷書養性,端莊平穩,法度嚴密,點畫精細,書忌衿躁,頗具功力,多為初學者模仿,至高無上,廣為流傳。
行書品味,自然飄逸,不疾不徐“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妙處橫生,為中青年書法愛好者所寵,一往情深。
草書抒情,或氣貫長虹,或跌宕起伏,猶如驚蛇走虺,驟雨旋風,非等閑之輩而所能為,見過毛澤東草書手跡者定會遐想萬千,耐人尋味。
臨池不輟,藝術無窮,單日臨楷{隸},雙日工行{草},長此以往,兼而有之,楷法作行,行中見楷,不拘不縱,瀟灑自如,以靜製動,動中求靜,正如郭沫若先生評魯迅書法“熔冶篆隸於一爐”一樣,如此交叉勞作,師心糅合,心領神會,融會貫通,何愁不娛乎。
寒梅苦爭春,隻有香如故。依陸放翁之意,寂寞亦是美,找一塊屬於自我的淨土,拋開塵世間的人情事故,身臨一種世外桃源的佳境,獨釣寒江,用身心、用翰墨,盡情盡意地磨光這一斷時間,難道這不是一種純美藝術的享受嗎?
學習書法相關元素因果分解式。
總式,膽識+技能+勤奮+機遇=成果{或希望}
其中,膽識=興趣+信心+勇氣+字外功+悟性
技能=用筆+結體+章法+神韻+特性
勤奮=認識{臨帖}+實踐{創作}+頻率{次數}
機遇=展賽+會晤+通訊+發表+舉薦
上式純屬本人一孔之見,僅指一般情況,根據個人不同情況,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並非一概而論。
總而言之,目標定性,信心後增,見識固膽,勇氣闖關,臨帖是根,取法乎上,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捕捉靈感,水到渠成。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