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中國書法係年
發表日期:2006-06-25 21:50:00 來源:網絡 被閱讀[1521]次

時代事略
傳說時代黃帝史倉頡造字。
商代約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建國《尚書·多士》:“惟殷先人, 有冊有典。”
約公元前十四世紀盤庚遷殷(河南安陽小屯),曆二百七十三年不再遷都。中國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體係於此發現。
約公元前十四世紀下半葉至十三世紀上半葉甲骨文第一期書家(盤庚、小辛、小乙、武丁,主要在武丁時)有賓、彀、爭、互、古、韋、永、菔、共、史等百餘人,現存近十萬片甲骨中他們的作品幾近一半。
約公元前十三世紀前後甲骨文第二期書家(祖庚、祖甲時貞人)有大、旅、即、行、兄、出、喜、尹、逐等數十人。
約公元前十三世紀下半葉甲骨文第三期書家(廩辛、康丁時貞人)有彭、寧、逢、教、荷、旅、口、逆、定等數十人。商代青銅器鑄銘之風始。
約公元前十二世紀上半葉甲骨文第四期書家(武乙、文丁時貞人))有曆、萬、中、車、史、餘、子、我、 等數十人。作《司母戊》大方鼎,高133cm,重八百七十五公斤。
約公元前十二世紀中葉甲骨文第五期書家(帝乙、帝辛時貞人)有黃、泳、立等。發現朱、墨書手跡,與契刻風格迥異。甲骨文出現雙刀刻法。作《宰甫卣》、《四祀邲其壺》、《小臣邑斝》、《小子 卣》。周原甲骨年代上限始於此。
西周早期公元前一一二二年武王(在位七年)武王克商。西周建國,都鎬京。按,武王克商之年從劉歆舊說,西周積年取《文獻通考》、《通鑒外紀》記敘。作《利簋》、《天亡簋》。
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周公攝政,製禮樂。《周禮》載八歲入小學,保氏掌教國子,先以“六書”。作《康侯簋》、《禽簋》、《我方鼎》、《何尊》、《叔德簋》、《複尊》。
康王(在位二十六年)作《沉子也簋》、《大盂鼎》、《小盂鼎》、《庚嬴卣》。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作《令簋》、《作冊令方彝》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作《班簋》、《錄伯 簋》、《靜簋》大篆字體趨近成熟。
西周中期共王(在位十—十二年)作《乖伯簋》、《 鼎》、《九年衛鼎》、《師酉簋》。
懿王(在位二十五年)作《吳方彝》、《 鍾》。
孝王(在位十五年)作《大克鼎》、《小克鼎》、《四年盨 》
夷王(在位十五—十六年)作《大簋》、《師 簋》。
厲王(在位三十七—四十年)作《多友鼎》、《散氏盤》、《虢叔旅鍾》。
西周晚期公元前841—828共和作《史頌簋》
公元前827—782宣王作《頌壺》、《兮甲盤》、《虢季子白盤》、《毛公鼎》。
公元前781—771幽王傳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為最早頒行之字書。作《函皇父鼎》。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公元前770—766平王平王東遷洛陽。諸侯力政,文字異形開始。秦襄公送平王東遷,歸作《石鼓文》。按,石鼓文年代爭議頗多,此從郭沫若說。秦承周文化而用籀文。青銅器銘文移到器表,大篆字體向縱長發展,開始流行刻款。
公元前697—678桓王二十三年—厘王四年秦國作《秦武公鍾》。許國作《鄦 魯生鼎》陳國作《陳侯簠》。
春秋中期公元前576—537簡王十年—景王八年秦國(景公)作《秦公簋》。
齊國作《 鎛》。
公元前512以前敬王八年楚國作《王孫遺者鍾》。
徐國作《沇兒鍾》。
春秋晚期鄭國作《哀成叔鼎》。
鳥凰龍蟲書開始流行於東南楚、蔡、曾、吳、越、宋等國。
公元前514—496敬王六年—二十四年吳王闔閭作《吳王光鑒》。
晉國作《趙孟介壺》、《欒書缶》,以草篆正體化之形式進入青銅器銘文。
蔡國作《蔡侯盤》、《蔡侯產劍》,以鳥、龍書飾於一器。
楚國作《王子午鼎》。
吳國作《王子於戈》,以龍、凰書飾於一器。
公元前497—489敬王二十三年—三十一年晉國世卿趙鞅與卿大夫盟誓(晉定公十五年—二十三年),《侯馬盟書》即此時作。
越國作《越王大子矛》。
戰國早期公元前488—432敬王三十二年—考王九年曾國作《曾姬無 壺》。
楚惠王作《楚王庵璋戈》。
齊國作《陳曼簠》。
《信陽長台關竹書》抄成。
曾國遷隋,作《曾侯乙編鍾》。
古璽印開始流行,主要有官璽、私璽和吉語璽三類。
戰國中期公元前380公元前328-311公元前328—299公元前316前後安王二十二年韓烈侯(二十年)作《 羌鍾。》
顯王四十一年—赧王四年秦惠文王刻石求諸天神克製楚(懷王)兵,是為《詛楚文》。
顯王四十一年—郝王十六年楚懷王授予鄂君《鄂君啟節》。
慎靚王五年中山國戰勝擄燕吉金,作《中山王 方壺》等器。
刻《公乘得守丘刻石》。
長沙仰天湖楚簡寫定。
長沙子彈庫《楚帛書》抄成。
戰國晚期長沙左家公山楚墓有毛筆。發現時其鋒穎如新。
公元前309赧王六年《青川木牘》寫定。可證隸書不始於秦代。
公元前239以前秦始皇八年天水放馬灘秦國《日書》甲、乙兩種及其它簡策寫定。
公元前242以後始皇五年秦始皇頒行《新郪虎符》。
公元前237—228始皇十年—十九年楚幽王熊悍作《盦肯盤》。
公元前278—217秦昭王二十九年—始皇三十年《雲夢睡虎地秦簡》寫(抄)定。其中《日書》乙本最早,《編年紀》最晚,《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封診式》、《效律》、《法律答問》、《為吏之道》、《語書》等均抄寫於秦統一以前。
秦國璽、印及戳印陶文流行,麵目與其通行之篆隸近同。
秦代公元前221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書同文字。省改史籀大篆而製定新體—小篆,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曆篇》、胡毋敬作《博學篇》三種字書,頒行天下。秦權量詔版以小篆急就刻製,頒行天下。秦書有八體: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按,實際上是大篆、小篆、蟲書、隸書四種字體。其餘四種為不同用途,結構、風格或有不同。傳蒙恬以兔豪製筆。
公元前219始皇二十八年始皇東巡所至,李斯為之書《泰山刻石》、《繹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公元前218始皇二十九年始皇東巡,李斯書《芝罘刻石》。
公元前210始皇三十七年始皇東巡登會稽山,李斯書《會稽刻石》。
公元前209二世元年秦權量補刻二世詔辭,此即“兩詔權”。
秦刑徒墓磚刻寫於此時。按,此為中國古代墓誌之權輿。
西漢早期公元前206高祖元年“漢興有草書”。按《說文》所言草書當即隸變中出現之草隸,略見牽索與結構、筆畫之省簡。漢律,以秦書八體取仕、考課官吏。漢印盛行,麵目與戰國古璽及秦璽或異。私印中有鳥、蟲、魚書。漢代銅鏡銘文均陽文鑄就,與銅器陰文刻款可為不同風格之比觀。又,鏡銘省變小篆,因其中《尚方鏡》起首有“尚方作鏡”語,後人遂名其字為“尚方篆”。長沙馬王堆帛書《五十一病方》、《春秋事語》、《老子》甲本等抄寫完成,或早至秦漢之際。江陵張家山漢簡《闔廬》等寫定。臨沂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抄寫完成。
公元前192惠帝三年廢秦“挾書律”,先秦古書陸續發現並流行。長沙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抄寫完成。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遣策》寫定。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抄寫完成,或晚至文帝時。
公元前171文帝九年南越王作《文帝九年勾鑺》,銘文為標準秦篆。
公元前165文帝十五年阜陽漢簡《倉頡篇》抄寫完成,其字當即通行之標準古隸。
公元前158後元六年刻《群臣上酬刻石》。
公元前157以前後元七年天水放馬灘西漢墓發現麻紙繪製之地圖。此為最早出現之紙及紙上墨跡。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木牘遣策》寫定。
公元前149景帝中元元年刻魯北陛石題字。
公元前156—141景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發現用戰國晚期文字抄寫之《禮記》、《尚書》、《論語》、《孝經》等古書,其字被稱之為“古文”。孔安國以今文正讀之,此即“隸古定”。
西漢中期公元前140以後武帝建元元年北平侯張蒼獻古文經書《春秋左氏傳》。
公元前117武帝元狩六年刻《霍去病墓石刻字》。
公元前99天漢二年西北漢簡中最早之紀年簡“天漢二年簡”寫於此時。孔安國獻壁中所出古文經書。立五經博士,崇尚學術,小學倡興,“善史書”風氣蔚成,推進隸書之正體化發展。
公元前86—50昭帝始元元年—宣帝甘露四年定縣漢簡抄寫完成,其字已近成熟之“八分”隸書。
公元前68宣帝地節二年刻《楊量買山記》。
公元前56五鳳二年刻《五鳳二年刻石》
公元前52甘露二年《居延丞相禦史令牘》寫定。
西漢晚期公元前48—33元帝初元元年—竟寧元年傳史遊作《急就章》,此為以草書作字書之始。因卷首以“急就奇觚與眾異”起句,故名。元帝善史書。
公元前46初元三年刻《上林共府銅升銘》。
公元前26成帝河平三年刻《麃孝禹刻石》、《東安漢裏刻石》。
公元前32—7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校中秘書,史籀以下十家,序於六藝之末。《武威儀禮簡》抄寫完成。《武威王杖詔令冊》寫定。
公元5平帝元始五年詔令說字未央廷中,揚雄采以作《訓纂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
7孺子嬰居攝二年刻《居攝兩填壇刻石》。大司空甄豐改定古文。時有六書:古文、奇字、篆書(秦小篆)、佐書(隸書)、繆篆、鳥蟲書。意在複古,不蹈秦製。古文書法由此逐漸流行。
新9年王莽始建國元新莽《嘉量》頒行,其字風格已變秦篆。
15天鳳二年刻《萊子侯刻石》
9-25王莽始建國元年—東漢建武元年居延《相利善劍刀冊》寫定。
東漢早期27光武帝建武三年居延紀年簡《建武三年簡》寫定。居延簡草隸《誤死馬駒冊》寫定。
41—49建武十七年—二十五年伏波將軍馬援上書,奏請正定文字。
52建武二十八年刻《三老諱字忌日記》。
63明帝永平六年刻《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72永平十五年《武威王杖昭令十簡》寫定。
76—78章帝建初元年—章和二年章帝(劉烜)好草書。韋續《五十六種書》稱章草因章帝所好得名,張彥遠《法書要錄》以章草為章帝書而名。傳章帝書《頡皇始製文字帖》。
76建初元年刻《大吉買山記刻石》。
76—83建初元年—八年傳王次仲飾隸為八分。
章帝時曹喜(仲則)善篆,創懸針、垂露之法。杜度(伯度)善草,章帝愛之,詔使草書奏事。
88章和二年班固(孟堅)著《漢書》,述“六書”。
92和帝永元四年立《袁安碑》。
97永元九年刻《王君平闕》。按,此闕與《王文康闕》(94)同時出土於成都(1980年)。
105永元十七年刻《幽州書佐秦君石闕》。
105殤帝改元蔡倫上所造之紙,時稱“蔡侯紙”。
元興元年刻《王稚子闕》。
106延平元年刻《陽三老石堂畫像題字》。
東漢中期115安帝元初二年刻《子遊殘石》。
117元初四年立《祀三公山碑》、《袁敞碑》。
118元初五年刻《太室石闕》。按,此闕分東、西。西闕銘刻於元初五年,東闕銘刻於延光四年(125)。又,西闕隸書捺法用雙鉤,為漢代刻石中僅見。漢隸用雙鉤捺法者另有二作:一為河北定縣北莊漢墓墓石題字之一,一為漢代銅器《大官釜》刻款。
121建光元年許慎(叔重)作《說文解字》,舉例敘述六書之旨。刻《馮煥神道闕》。按,此闕宋人著錄為永寧二年,不知永寧僅有一年。實則永寧二年即建光元年也。
123延光二年刻《開母廟石闕銘》、《少室石闕銘》。
125延光四年刻《延光殘石》。
133順帝陽嘉二年立《陽嘉殘碑》。
135陽嘉四年刻《延年石室題字》。
137永和二年立《裴岑紀功碑》。
140永和五年立《沙南侯獲碑》。
78—143章帝建初三年—順帝漢安二年崔瑗(子玉)擅名北中,傳書《草書帖》。作《草勢》。
143漢安二年立《景君碑》。
146質帝本初元年立《三公山神碑》。
東漢晚期147桓帝建和元年東漢碑碣之風大盛,始於桓帝時。
148建和二年摩崖書《石門頌》刻成。
151元嘉元年鍾繇(元常)生
153永興元年立《乙瑛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