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宣傳力,藝術展覽的操縱——盤點2014長沙書畫展覽
發表日期:2015-03-23 00:00:00 來源:長沙市書法家協會 被閱讀[18743]次

趙克禮

 

      星城長沙,“文藝”獻力,文化讓長沙人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感,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成為這座星城的一張靚麗名片。
      這些年,長沙文藝界甚是活躍,推陳出新,就如我所熟知的長沙市書協,活動頻頻推出。僅2014年,我曾做過統計,長沙市書協先後先後舉辦十餘次展覽,有針對藝術市場的小品展,有推介篆刻藝術的“地鐵元年”展,有師生的“師嚴道尊”展,有對外交流的長沙廣州聯展等,對了,還有值得一提的“歐陽詢杯”全國展。知情的人抱怨展覽太多,不知情的還反問一句“你們都辦了些什麼展覽”,這是不是值得我們反省一下呢?
      組織一次展覽不容易。單從經費來說,少則四五萬,多則無上限。目前,全國藝術協會的專職人員相對來說,是少之又少的。協會舉辦一次展覽,基本上是協會主要領導業餘聚一下,把構想互通一下,然後就是征稿、出書、辦展等幾個步驟。今天,國內的藝術展覽,從數量上講較為可觀。但一個展覽為什麼會出現?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一名負責任的策展人理應深入思考,一個展覽的意義在哪裏,值不值得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做。展覽其實應是有門檻的,既需資金成本,也要運作能力的團隊,從展覽一開始起,征稿、出書、會務、接待、宣傳等方麵就要相應開展。為了展覽能夠有長期的關注度,宣傳工作從始至終就應該重視起來,采取各種各樣的形式和方法,盡量盡快使更多的人了解、接受、相信、掌握、支持,以獲得社會的認知與青睞。
      策展意向與主題擬定。就拿長沙市書協2014年的幾次展覽來說,每個展覽都取了一個很雅觀的名稱,如“瀟湘韻致”、“師嚴道尊”、 “得澗清流”、“地鐵元年”等,這等於是給了展覽一個標簽,也同時是對主題的一個簡述,是便於人記住的。這一點,我覺得協會領導是很睿智的。現如今的展覽,各式各樣的展覽層出不窮,大家也似乎學會了為展覽取個簡名稱的慣例,但你是否考慮了“簡名稱”既符主題且便記憶呢?就拿“地鐵元年”長沙篆刻藝術展來說,它是為銘記2014長沙地鐵交通元年啟始,以篆刻印屏與篆刻原石作品兩部分組成,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中國印文化在當代的生機,領略湖湘當代篆刻藝術家不同藝術風采。這是抓住良好契機的一次展覽,注定會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在這裏,我提出策展意向的重要性,也就是展覽主題,一個實質性的主題。
      好想法,好方案,好的效益。隻是想辦一次展覽,那就是花錢找人實現願望的事。作為協會展覽活動,就不單是實現協會願望的說法,除非是想實現協會某位領導的願望。想辦好一次展,應該考慮的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所謂社會效益,就是舉辦一次展覽,對社會所帶來的作用。辦一次展覽,耗資耗力,如果隻是搞些作品掛到一個展館,展出幾天,是沒有太多意思的。畢竟在一個圈裏,有資曆、有水平的藝術家作品,圈內人知根知底。如果請你老去看幾個熟人的作品,我想吸引力不會大。
      2014年由湖南惟楚書畫院主辦的“惟楚雅集”,策展意向很明確,湘籍“國展”獲獎書法家提名展,嘉賓及作者接待,出資邀請主流媒體報道,展覽開幕式齊裝亮相,彙集36位湘籍國展精英,在湖南,乃至全國,是個新意,這就注定了看展觀眾不會少。後來,有不少觀眾從外地趕到長沙來,這樣的吸引力堪比看“國展”。展會接待,發放統一服裝,安排食宿,舉辦晚會筆會,給予基本勞務費,這些對參展作者,既是吸引,也是尊重。所以後期,參展作者都很樂意去宣傳此次活動,紛紛轉發活動係列資訊。出資邀請媒體參加,這是對媒體人辛苦勞動的認可,展覽啟動新聞發布會,到展覽開幕式,展後係列專題報道。舉辦一個展覽,你知道作品裝裱要付錢,租用場地要花錢,特邀領導嘉賓要表示,可是邀請媒體人來做宣傳報道呢。這次雅集,舉辦方除了邀請湖南主流媒體外,還特別邀請了中國書法家網和亚博科技app 全程報道,兩家行業網站的宣傳作用,差不多是可以覆蓋書法界信息網的。
      展覽方案討論,分工協作。做一個展覽,涉及的人力物力不是少量的。提前做好分工,是保障活動如期、有效的舉行,以便達到更好的效果。以我之前所參與過的展覽說,往往總是出現,展覽一周前,大家都無所事事,而到展覽前幾天,各種事壓到一起來,急就急辦,組織工作者作死的加班,忙出書、忙聯絡、忙發通知,忙寫稿子……這些都是展覽前方案不明確,未能有效分工所產生的問題。展會方案討論,就是先做出實質的方案稿,召集有關人士,拿著方案稿在桌麵上談,有問題,及時提出,及時修改。而不是開會時空口講話,開完會屁事沒有。口頭宣傳隻能占百分之十的重要性,解決實際問題所起的宣傳作用,要占到整個宣傳工作的百分之九十的地位。
      展覽期間,有頭有尾。對於沒有開幕式、沒有任何配套活動的展覽,先不說別的,首要就是難住了我們做媒體宣傳的,往往感覺沒有東西可寫。一個沒有開幕式的人,就是讓觀眾過來打遊擊,看下展覽就走,留不住什麼印象。如果舉辦了一個展覽,過去幾個月,再問看過展覽的人,如果連展覽名都記不起,隻能說,那是個失敗的展覽。辦一次展覽,把它展出來是形式,展出來有何用呢?
      關於前後宣傳,應該在預算展覽經費中納入廣告宣傳費。為什麼要預算廣告宣傳費?請問,我們舉辦展覽的目的是什麼?是推介、是總結、是交流……我想,舉辦一個展覽,我們都是想讓更多的人來看的,或者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次展覽。而這個召集觀眾來看展,或者來讓更多的人了解的平台,是誰呢?那就是媒體記者,以及行業筆杆子。請人辦事,表示一下,人之常情。
      對於藝術展覽,有其特別的需要。做好一次展覽宣傳,不是展前發一個預告,展後發一個新聞通稿。這樣的宣傳,頂多隻是發一個通知和一個總結而已,毫無展覽的實質性宣傳與推介。
      宣傳不力,展覽沒看點。說到宣傳給力,我就不得不拿“親愛的日子”何立偉文學藝術三十年展的宣傳為例了。應該有很多人,近期知道,或看過關於這個展覽所發布的一係列資訊,有展前討論視頻,有邀請名流評論,有何立偉先生的個性照片、展覽感言,以及展覽分段介紹,策展人煞費心機。說實在的,舉辦方所做的這些,就已經在吊大家胃口了,何立偉這人怎麼樣,何立偉故事怎麼樣,何立偉文章怎麼樣,何立偉的字與畫怎麼樣……我想,10月18日,何立偉先生的展覽看開幕式肯定是爆棚。
      宣傳意識與組織觀念同等重要。像做這麼一個展覽的前後期宣傳,它是要人去做的,而且還是比較花心思、花精力的。作為協會,也許經費緊張,但不能因為經費不足,就不搞宣傳了,不管媒體了。經費不足,可以想辦法擠擠,花不了幾個錢,可多可少,是份勞動尊重。在協會,我常遇到這麼一種情況,協會領導抱怨沒人會搞宣傳,有宣傳能力的歎息沒設備、沒精力。
      做好宣傳,不是一個人的事。近年來,網絡信息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地貼近著我們的生活。很多單位組織,也都開始重視起來,做官方網站,做微信平台。管理過網絡平台的人,應該知道,一次活動報道,會涉及活動攝影、撰寫新聞稿、圖片篩選處理、上網發布等幾個步驟,有時候,弄好了還要等待領導審閱。一次網絡新聞發布,除開參加活動攝影時間,少說兩小時,多則四五小時。有時候,為了更好的宣傳活動,寫些相應的軟文是很有必要的。我發現,近期來,長沙市書協形成一種很好的團隊精神。凡協會新聞,協會成員都自覺的轉發朋友圈,尤其是協會領導班子帶頭,是值得各組織單位學習與借鑒的。

 

(作者係長沙市書法家協會駐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