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劉怡:借象形文字之美啟少兒書法之學
發表日期:2020-07-07 10:05:12 來源:亚博科技app 被閱讀[10957]次

中國漢字書法兼具語言工具屬性與文化傳承屬性,是世界上唯一薪火相傳綿延千年的古老文明,獨立於世界藝術之林的文化瑰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與行為方式。

書法基礎教育對傳承華夏文明,培養青少年審美品格和樹立文化信仰起著重要作用。國家為推進書法基礎教育的發展,先後出台了《關於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和《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意見指出漢字書法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規定了青少年學習書法的目標與內容。

隨著現代計算機的發展,書法與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在現行中小學各學科教學中,應用了大量的電子教材,特別是在今年新冠疫情的蔓延下,網絡平台教育被廣泛應用,學生在電腦上看視頻、做作業,漢字書寫逐漸成為如音樂、美術一樣被邊緣化的藝術類課程。可喜的是,近年來在國家對書法教育的大力倡導下,中小學普及教育段的一些學校開始重視書法教育,特別是小學段,有開展興趣拓展課的,也有創建書法特色學校的。在學校的推動下,家長也開始有所重視。

就書法教育體係而言,當下學校書法教學分為兩部分:一、硬筆寫字部分,基本由語文老師教授。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以書寫整潔為主,不求書法藝術之美。二、毛筆書法以社團興趣小組為主,教學課程一般從唐楷入手。因唐楷書法對毛筆運筆的掌控,以及筆鋒、結體等技巧要求頗高,且教學方式內容枯燥生澀,不適合低年級段學生的生理能力和心理特征,導致毛筆書法很少有學生能長期堅持。

本人在15年的少兒書法教育實踐中總結探索,發現由象形字入手,通過說文解字的形式啟蒙少兒進入漢字書法學習,是條潤物無聲、順水行舟的有效途徑。

象形文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字,在世界各地的古老文明中均有發現。有古埃及文、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等,都是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演變而來,具有圖形的辨識性與線條的簡化性,符合少年兒童的形象思維與好奇探索的心理特征。從象形文字入手引導少兒書法入門,可通過對文字圖形的聯想,啟發他們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結合繪畫創作故事情境,使枯燥生澀的書法教學成為少年兒童浸潤傳統文化、激發藝術創作的快樂時刻,進而對書法學習產生興趣,對漢字認知積少成多。

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年齡特征,我在教學中通過從產生興趣、建立信心到堅持學習的分段推進,將甲骨文、金文有機地融入到少兒書法學習的各個階段。一、漫讀說文解字,開啟幼兒漢字文化之旅,將說文解字的內容用故事情境繪畫的形式,啟蒙少兒對漢字的了解(從幼兒5、6歲開始)。例如:一節以“風雨雷電”為主題的課,通過講解自然現象,導入中國造字故事,展示甲骨文、金文中對應漢字的演變過程,啟發孩子進行情境繪畫創作,在快樂學習中描繪字形領會內涵。二、毛筆書法學習從金文書寫開始,當孩子由幼兒轉入少兒階段時,需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毛筆書法學習,此時如果直接從唐楷入手,他們還不具備對毛筆線條的把控。唐楷法度嚴謹,筆法多有起承轉合、結構姿態肆意,學生很難準確書寫,極易造成挫敗感,從而失去對書法學習的興趣。我在多年的書法教學實踐中,對初寫毛筆字的學生,從大篆、金文入手,可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大篆一般以中鋒運筆為主,運筆行筆相對簡易輕鬆。大篆字形優美,無唐楷結構之嚴謹的要求,適合毛筆字初期書寫,容易建立自信,養成積極的心態,由此可將學習興趣轉化為長期堅持的內生動力。漸次再進入楷書、行書書寫,已具備了對毛筆書寫運用的掌控和書法學習的熱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國書法曆經千年滌蕩,承載著中國的文化血脈,青少年是繼承和弘揚書法藝術的未來和希望,青少年書法教育是涵養民族精神、傳承華夏文明的重要內容。作為一名書法從業者和愛好者,有義務為繁榮我國書法教育事業,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了解書法學習書法,樹立文化信仰而身體力行作出應有的貢獻。我自篤誌一役、躬行踐履。


作者:劉怡